源于农耕文明的华夏历史,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有关土地的长篇故事。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所以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农村,土地的重要性及其资源的稀缺性都决定了它是最重要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重要生产资料,更应成为农民的一大财富。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可以说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定下了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底线。而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生态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便使得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近期各地出现的以强拆等为表现形式的圈地热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与土地紧缺并存的,是同样严重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过多地占用了土地资源,而且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性障碍。
反思土地浪费的制度根源,1998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为了解决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按照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这部法律,采取以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的办法。然而这部法律首先禁止了集体土地自主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规定只能由国家垄断提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指标和供给,同时更在使用权流转方式上限制只有划拨和征用两种。
实质上“划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豪华办公楼、官府大厦的出现正是因为政府用地划拨,就相当于免费使用。征用对应的“有偿”也意味着并非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
工业用地问题更多,我们引进了香港的土地批租政策,但演变的结果却是扭曲了的行政定价、协议出让。政府官员为了引资和地域经济发展,将地价压得很低,甚至是零地价,造成很多开发区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另一个乱象是很多经营性房地产商挤向开发区,私自改变土地用途。
正是因为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各地才出现想方设法冲破制度的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有土地制度成为了土地浪费的根源。集约节约用地并非只是用地方式的创新,更需要的是制度的完善。
日前,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重点从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园区用地、集约节约用地约束机制等5个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提出明确要求。
制度层面的修补只是良好的开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土地制度改革几乎决定着下一个三十年中国发展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希望将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这个与中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认认真真地思考土地制度改革,希望使其能够成为推动集约节约用地的正向契机与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