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与经济发展有关的事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文学不再是很受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人甚至认为,和上世纪30、40年代和80年代相比,当下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低符期。最近这些年,国内出版的各种文学作品在数量上不可谓不多,但很多是作者自费出版的。印数有限,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处境尤为艰难。诗歌不像叙事文学那样可以建构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可以和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系,通过猎取隐私、玩味阴暗或者和电影、电视等现代传播方式结合以获得关注。诗是心灵化的,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与物质化的现实存在距离。再加上有些诗人追求的个人化、私人化、世俗化等倾向的影响,诗歌所抒写的情感和当下人们心灵、精神的需求出现了疏离;在表达上要么同守俗套,没有新意,要么一味追求新奇,完全不考虑已经形成审美定势的诗歌特征,任意联想,甚至生造词语,忽略诗的音乐性。个人化的情感与个人化的表达,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关注世界、修炼身心、提升境界的需要,使诗歌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因此而疏远了,其结果是,在历史悠久的诗国,读诗的人并不是很多。存很多时候,诗歌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存在而已,其审美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
不过,在这种语境之下,有一种文体位置比较尴尬的文学样式却受到较多关注,也受到读者喜爱。我说的是散文诗。说它的地位尴尬,首先是在它究竟是属于诗还是属于散文的问题上,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共识,不少诗歌刊物发表散文诗,但一些散文刊物或综合性文学刊物也发表散文诗;其次,由于这种尴尬的地位,散文诗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研究散文诗的人不多,在“鲁迅文学奖”的多个文学门类中,也没有为散文诗设置一个明确的位置,至今没有散文诗作品获得该奖项的诗歌奖或散文奖。但是,散文诗在读者那里受到的关注却是值得研究的。两种专门的散文诗刊物《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在文学期刊发行量总体下滑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行量都达到数万册;一些报纸还专门开设了散文诗专版,如《福州晚报》《伊犁晚报》等;每年由邹岳汉、王剑冰分别主编的两本年度散文诗选,在文学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可以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不少散文诗选本、散文诗鉴赏类书籍受到读者的普遍青睐,一印再印:黄神彪等人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主编的“中国皇冠诗丛”专门设立了“散文诗卷”,最近又恢复出版,推出了大量的散文诗作品。最近一年来,以“我们”为名头的大量散文诗作品,更是走上了《诗刊》《青年文学》《诗潮》《扬子江诗刊》等重要的文学期刊。
在文学界、诗歌界充满争论甚至争吵的语境中,散文诗领域却显得相对平静。不是因为这些诗人没有观念上的冲突,而是他们更看重创作,试图以作品的质量来获得同行和读者的认同。许多散文诗的研讨括动、笔会基本上都是在认真、严肃的讨论中开展的,即使存在不同观点的冲突,也因为对问题的认真分析、对作品的具体解读而充满友善的气氛。2009年3月,为了提升散文诗的品格、扩大散文诗的影响,周庆荣、灵焚、亚楠、北塔等诗人提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倡议,其实那是一种严肃对待文学的态度和对优秀作品的呼唤。该倡议指出:“我们让责任的双肩扛起思考的头颅,实现生命的站立”,“我们坚守写作的尊严”。“认同作为平民生存的人格理想、价值理想、审美理想”,他们之所以选择散文诗,因为它“是灵感触须的现实化延伸,是思想在文字中最准确的抵达”,他们同时“相信胸怀决定语言的力量,人格产生作品的高度”。这个倡议对于散文诗关注人类、关注现实、尊重人性、张扬理想光辉等提出了具有诗学价值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是倡导流派、团体,更不是占山头、拉帮派,也没有过分强调“我”的作用,而是说H{了许多散文诗作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因此,这个倡议一经公开,就受到众多诗人的好评。而且,他们不只是纸上谈兵,还与一些文学刊物联合,把许多优秀的作品集中发表,推向读者,并编辑出版了以发表抒情诗、散文诗为主的丛刊《大诗歌》,受到诗人的热烈响应,在读者中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无论人们是否认同,在我看来,散文诗在本质上都是属于诗的。散文诗抒写的是诗人对人生、社会的心灵感悟。存文学史上,无论是波德莱尔对巴黎的诅咒和痛惜,还是泰戈尔对大自然和美好人性的歌唱,无论是纪伯伦对人生哲理的诗意挖掘,还是屠格涅夫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赞美,都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鲁迅是第一个将散文诗创作推向高峰的作家,《野草》中的散文诗深度解剖自我,充满迷茫、困惑,也蕴涌梦想和希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小说、杂文中不同的、更本真的鲁迅。另外,郭沫若、高长虹、徐志摩、茅盾、何其芳、陈敬容、柯蓝、郭风、李耕、耿林莽、王尔碑、许淇等都奉献了为读者喜爱的散文诗作品。散文诗在情感内涵上和一般的抒情诗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诗人心灵感悟的书写。但是,和一般抒情诗不同的是,散文诗在形式上是散文式的,它句式完整,遵守语言的逻辑关系,和外在世界保持着可以寻绎的对应关系。这当然只是表象,其实,在保持普通语言的流畅性、交互性、易解性等特征的同时,散文诗语言尽可能摆脱一般语言的叙事特征,通过语词的特殊组合、诗人独特的想象,利用排比、散体对仗、复沓、跳跃等多种方式,提升语言的诗性特征和包容量,使其与诗歌所抒写的内在情感趋于一致。于是,散文诗形成了以舒放性为特征的文体个性,避免了一般抒情诗可能具有的晦涩难懂的局限,使诗人的情感能够比较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周庆荣的《梦想》有这样一节:“一切又仿佛如童年的积木,我拒绝大人世界里所有的规则,我有我自己的游戏:把祖国东西南北互换一下位置,东边的人们每天也能站在高高的地方;西边,弄潮儿吹着螺号,出海的船只俨然曾经飞奔的骏马;南海,这时已没有什么问题,在这样的冬天,上空飘着的是北国的雪;而热带的温暖啊,北方的坚冰也开始热情洋溢。”超乎寻常的想象让我们眼前一亮,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提升了精神的境界。
散文诗具有跨文体的特征,拥有诗歌和散文的长处,有人称之为“美丽的混血儿”,有人说它是“裸体的美人”。随着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跨界特征的文体或者物种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散文诗因此而成为直指心灵的艺术,不但包容了涛人对现实的深度思考,对美好人生的期待。而且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升了这种感悟的灵动性、心灵性,尽量避免将现实解剖得血淋淋的,而是将读者和他们面对的人生与现实结合起来,把他们引向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充满温馨、充满梦想、充满牧歌意绪的美的境界。
散文诗一般篇幅比较短小,语言流畅清新,如和风细雨,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许多散文诗追求格调的高雅,于困惑、迷茫中寻找生命的方向和价值,充满或者蕴涵着理想光辉,这正好为渴望心灵抚慰的读者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有人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尚,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文学,我们不敢说散文诗这种品种能够代替其他任何的文学样式,但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充满浮躁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在人们的心灵需要抚慰的时候,散文诗这种短小、温馨、舒放的文体,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用武之地,而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也为这种文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就当下的情况看,散文诗与读者的关系明显优于一般的抒情诗和读者的关系。因为具有散文的形态和舒放的特征’散文诗与现实的关系也显得比较特别,诗人的抒情始终和外在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优秀的散文诗可以说是现实的切片或者浓缩,诗人只是把他所感受到的现实加以提升、诗化或者说内在化。诗人的情感往往融合在许多细节之中,情物相通相融,而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把作品所抒写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进行对比,引起思考或得到启示,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换句话说,散文诗就是一座架设在现实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读者了解现实、净化心灵、提升品味的艺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