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岱尔出生的年代,正是贝特朗发其端,波特莱尔命名其《巴黎的忧郁》为散文诗,然后由初创到繁荣,由洛特雷阿蒙、兰波发扬光大的可称之谓“法国散文诗时代”。克洛岱尔以散文诗为其文学创作生涯之首选,该不是偶然的了。
克洛岱尔出生在法国香槟农家,那里风景优美,可俯瞰卑卡蒂平原。家有果园,是孩子们的乐园。他和他姐姐卡米叶就是在香槟度过童年的。姐弟俩都是天才。卡米叶是位出色的女雕塑家,是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她早期雕塑的弟弟头像,将这个美少年的神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全家迁往巴黎以后,他每逢星期二便去罗马街诗人马拉美的住宅参加聚会,受到象征主义的洗礼。有时,姐姐卡米叶也跟他一块儿去。听德彪西弹琴,听马拉美朗诵他的《牧神的午后》,在那里,他会碰到大胡子的罗丹,在众人聚精会神的当口,和姐姐悄悄地离开……
这之后,克洛岱尔考取了外交官,开始周游世界,不能出席星期二沙龙了。不久,他被派往中国任职,在上海、福州、汉口、天津等地担任副领事、领事等职。他说:“我曾在中国任领事,在那里度过了我生命中的十五个年头。”在中国时,他写了许多散文诗,陆续寄回法国,在《巴黎杂志》《法兰西水星》等刊物上发表,后结集为《认识东方》,从1895年直到1905年,共得62篇,经徐知免先生全部译出,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作为“世界散文名著”丛书之一于1997年印行。《祷祝未来》即从《认识东方》中选出。
克洛岱尔对中国是有感情的。不仅写了散文诗,还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老庄哲学。他所作学术报告中曾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他懂得中国的美学:以白计黑,诗歌绘画中“空白”的妙用。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中国人民的苦难。“……风俗腐败,人民贫穷,灾祸一天比一天严重。”(《中国今貌》徐知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