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2011-12-29 00:00:00口述/钟有煌整理/董福庆
文史月刊 2011年7期


  一、在西安至延安八百里长的公路线上,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热血青年向延安进发
  
  我参加过1938年抗大第六大队(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学校)第五期的招生工作,耳闻目睹了广大青年学生长途跋涉,投奔延安,报考抗大的感人情形。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二年,华北和京、沪、杭相继沦陷,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全国各地,特别是沦陷区的爱国青年,看到抗大的招生广告后,纷纷投奔延安,报考抗日军政大学。
  这批青年第一步先到西安,第二步再到延安。在西安至延安八百里漫长的公路线上,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热血青年向延安进发。
  这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从秦川平原开始就逐渐进入山区,土地贫瘠,荒山秃岭,人烟稀少。虽然这是南来北往的一条主要公路,但却是崎岖不平的土公路,汽车一过尘土飞扬。
  夏秋之际,天气还是热,走起来一身汗,行路更加艰辛。
  这批青年,绝大多数是大、中学生,他们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难走、这么远的路,几里路下来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尤其是上山,走上一段路就气喘嘘嘘,要小憩一会儿。
  那时没有公共汽车,这条公路上只有很少的运输卡车往来。北去的汽车多是装满了货物,即使可以搭车,车费也很昂贵,穷学生付不起。
  
  二、八百里的路程,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小长征”,要走一个月以上才能到达
  
  学生们离开西安时,有的穿着西装和皮鞋,也有的穿着长袍、裙子。
  刚上路时,他们一般要雇请一个人挑着皮箱和行李,自己挺起胸膛,向着延安方向紧步北上。不几天,脚打起了泡,走不动了,就向老乡雇一匹小毛驴骑上。他们许多人只是在书本上看过毛驴,开始不敢骑,也不会骑,要由老乡扶上驴背,并紧紧地保护着,慢慢地,才能自己独自骑着向前进。
  但是学生们很穷,盘缠很少,不可能总雇毛驴,只好靠自己的两条腿,跟着挑行李的老乡慢慢地行走。越往前走,食宿的费用就越少,也雇不起挑夫了,便把皮鞋、西装和皮箱等东西大减价卖掉充当路费,自己背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和换洗衣服,QRXWA/FT0Lp/CUQvCExDIjkK6KLPh1zAPO6VyDBi+r8=轻装赶路。
  进入山区后,虽然都是些小县、小镇和小村庄,为了节约,他们都住在便宜的客店,好点的旅馆是不敢问津的。如果错过了小县镇,就没处投宿,只好在农村老乡家借宿。
  这种情况下,讲究卫生是做不到了,在途中汗水浸透了衣服或者下雨淋湿了衣裳,常常无法换洗,只好穿在身上捂干,遇到河沟,便痛痛快快地清洗一番。
  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着实很不习惯,很难遇到机会洗洗澡,许多人身上染上了跳蚤、虱子。
  青年们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遇到什么吃什么。吃的是小米、包谷,面食几乎见不着,更没大米饭吃。江南人对吃小米、包谷很不习惯,但饿了吃起来便觉得又香又甜。为了去延安,他们觉得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西延公路的洛川以南,是国民党的管辖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青年是要去延安的,开始时比较顺利,青年们没有受到多大阻拦,说说好话就过去了。到后来,他们就开始刁难了。但是这些学生决心下定了,这条路不叫通过,便寻找另一条路过去,或拐个弯绕过去,大道不行走小道,白天不行,晚上设法通过。
  这些热血青年,为了去延安,真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战胜了各种困难。八百里的路程,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小长征”,他们要走一个月以上才能到达。
  他们说,延安是他们理想的地方,是共产党、朱德、毛泽东所在的地方,是抗日的中心。特别是“西安事变”以后,人们更向往着延安。他们过去听过许多共产党和红军的传奇故事,从心底早就树起了朱德、毛泽东、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革命英雄的高大形象。他们说,看了《新华日报》、《新中华报》和《西行漫记》,特别是看了《抗大动态》,对延安和抗大的新风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太令人向往了。尤其是读了毛泽东的有关文章和讲话,如《论持久战》等,更是加深了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理解。这些书在国民党统治区是禁书,只能偷偷地看。这些书,在进步同学、好朋友之间传阅,青年们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夜,甚至通宵。他们感到这些书很新鲜,不仅是内容新鲜,连语言文字也感到新鲜。看到《抗大动态》时,感到这样性质的大学校,真是新奇,在世界上也难以找到。学校里人人平等,文化生活、学习方法处处体现了民主、自由、友爱、团结的精神,真正体现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的校风。学习内容也非常现实,体现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学用一致的原则。
  同学们说,为了来延安,为了抗日,一路上确实很艰苦。原来连想也没想到过途中有那么多难处,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这些困难,又算啥呢?他们总是以延安、抗大精神激励自己,一个劲地向北走,自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能克服。
  一路上的老乡们真是好,特别是到富县以北的陕甘宁边区,老乡们都帮助他们,向他们宣传介绍共产党和边区的情况,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他们盼望早日到达延安。途中不论是饮食、住宿,还是挑行李、雇毛驴,都是公平交易,老乡们从不要高价,有的还不要他们的饭钱。
  
  三、“怎么说没有考试呢?已经考过了嘛,你们从西安来到延安,这就是考试。能到达延安就是合格嘛!”
  
  抗大第六大队在洛川城北一带的农村里,大队部驻在猴子头。我是第六大队的卫生所长,卫生所设有30余张病床,主要接收报考抗大途中生病的青年学生。
  第四期学生毕业后,第六大队就在村西头西延公路的旁边搭起了招生棚,张贴了大幅招生广告和欢迎报名的标语口号,放置了桌椅,并备有茶水。
  我们招生的同志每天都看着这条公路上络绎不绝的青年奔向延安抗大,可就是不来第六大队报名。他们只在棚里坐一坐,喝杯茶水,又继续北进。
  招生的同志反复不断地向他们讲,这里是抗大第六大队,是抗大的一部分,在这里报名学习是同延安一样的,学的内容方法都一样。洛川到延安还有200多里,还要翻越一座山。在这里报名就是到了抗大。但是他们还是直奔延安,都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学生们不断地在大队的村西头路过。第六大队招不到新生,只好把情况向延安总校报告。总校指示:延安抗大的学生已经饱和,告诉他们延安收不下了,就在洛川报到。
  大队把这个指示精神用告示贴在招生棚外,动员说服学生们留下来。但是他们还是不愿留下,还是要到延安去。这样,六大队只得再报告延安总校。总校答复说:已报告军委,并已指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说明延安抗大招生已逾一万,已饱和,收不下了,望直接介绍到洛川抗大第六大队,由他们接收。
  这样,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把学生源源不绝地介绍到洛川第六大队,不到一个月,编制名额就满了。但学生仍由西安办事处不断地介绍到第六大队。六大队再三动员学生去延安,但他们却要在洛川报名,理由是,介绍信是开给六大队的,你们就应接收我们。六大队只好报告总校,总校指示六大队扩大招生。这样,六大队的三个支队各增编一个队接收学生。
  这批青年,为了抗日救国,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从沦陷区和大后方长途跋涉到了抗大后,进步很快。通过学习,他们认识到共产党所指引的方向和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愿为之而奋斗。有不少学生到校半年左右,就写入党申请书,热切期望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抗大通过组织手续发展了一批党员。
  有人说:“这个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小学、中学和大学程度都有,入学不考试,不管合格不合格都收下,这叫什么大学?”确实是如此。学生中有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农民,有中学生、大学生,乃至大学教师,还有各种不同的专业人才。专家、教授,他们到了抗大都编入中队学习。
  有一次,毛主席对抗大学生讲话时曾谈到这个问题:“怎么说没有考试呢?已经考过了嘛,你们从西安来到延安,这就是考试。能到达延安就是合格嘛!”
  这批学生,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锻炼,许多人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