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片悲鸣,经济仍在下行,但曙光依稀可见。消费在反弹,对美出口在上升,投资也没想象中的差。这些迹象表明,当前政策会“稳”字当先。
11月经济继续放缓,除消费外,工业、投资和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济先行指标PMI自2009年3月份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50%以内,11月为49.0%,直接显示出经济趋缓态势。
市场显得无比羸弱,12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2250以下,股市几乎回到了十年前的起点。未来中国经济是加速下滑,还是已经在逐渐寻找底部?市场似乎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了。
虽然经济仍在下降,但也不乏曙光初现。对美国出口连续几个月小幅反弹,消费也有所上升,投资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政策并没有急于打开放松的闸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韧劲犹存。
灰暗中不乏亮点
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出口,2008年出口“断崖式”的下跌依然让人心有余悸。11月出口同比增速虽然回落1.3个百分点,但招商证券认为,环比增速更能反映11月实际的出口形势。11月份出口环比增速为10.8%,扭转了10月环比负增长的局面,且显著好于历史平均水平;单月出口1744.6亿美元,是2011年第二高峰,较上月增加约170亿美元。
单就同比增速而言,放缓的幅度也是出人意料的温和,大大低于此前市场的预期。
在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看来,这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者是因为美元经济未受欧元区动荡影响而继续复苏,近几个月ISM采购经理人指数、零售数据、就业市场的表现均持续超出市场预期。
二者是对欧盟出口增长未出现“断崖式”下跌,可能主要由于欧元区核心经济体增长仍然稳健。
三者圣诞节相关需求有一定刚性,2012年春节提早也使得出口交货有所提前。
虽然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已经跌至5%,但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却连续几个月出现反弹,从9月份的11.6%升至11月的17%。近期的美国数据都比预期有所改善,高盛美国经济学家JanHatzius预计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仍将达2.5%。
消费出现超预期的反弹,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3%,比10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实际增长12.8%,较10月上升1.5个百分点,为8月低点以后连续第3个月增速上升。
若是考虑到11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只有7.5%时,较10月增速放缓17个百分点,11月的消费数据也就更能说明居民消费增长坚挺的状况。如果消费能够稳定甚至回升,无疑将对经济的趋稳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至于固定资产投资,11月累计同比增速从10月份的24.9%降至24.5%。高盛测算的11月单月同比增速为21.3%,显著低于10月份的24.9%;不过,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效应和上游通胀下降所致。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石磊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的投资还比较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私人投资,在当前紧张的流动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升态势。“一旦流动性宽松起来,投资重拾涨势并不会很慢。”
“其实,对于投资,我倒不悲观。”石磊补充说道,“整体来看,经济的全面下滑会有一段时间,但回升的速度也会比较快。大部分机构预计经济会在2012年的二季度见底,我们认为会在一季度,偏乐观一些,主要还是因为投资。”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胡燕妮向记者表示,投资会比较稳定,这主要受益于稳定的消费与较为宽裕的财政。
春节因素扰动CPI
11月CPI显著回落,同比增速从5.5%降至4.2%,环比下跌0.2%。瑞银证券资深经济学家章俊向本刊记者表示,食品价格下降较快,非食品价格降幅超预期,使得11月CPI下滑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在连跌六周后于11月21日-12月4日连续两周出现上涨。一般在进入冬季后,食品价格环比会有所上升。
考虑到食品价格的季节性上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12月CPI的环比增长率会由负转正,同比增幅可能与11月接近。12月“远见杯”月度预测显示,各机构对12月CPI的预测值,与11月相差不大。
按照惯例,春节因素会推高食品价格,CPI同比涨幅短期反弹,春节过后,CPI将会回落。
彭文生判断,由于2012年春节在1月23日,节日效应将推高1月CPI环比涨幅、2月环比偏低甚至出现下跌,预计1月CPI同比增长仍维持在4%附近,但春节后的2月将明显回落。章俊也向本刊记者表示,2012年由于基数原因消失,1月CPI同比会反弹,但不会太过明显。春节之后,CPI同比将继续下降。
同时,PPI在加速下降,同比增速也从10月份的5.0%降至11月份的2.7%,环比下跌0.7%。PPI环比已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通胀的下降无疑给政策的放松带来了更大的空间。11月30日,央行宣布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发出了货币政策转向信号,未来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宽松。
经济政策稳字当先
虽然中国经济已在下行通道,物价的下降也让出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但中国宏观政策恐还未到图穷匕见之时。
于12月14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依然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其微博中写道,“有人期望急剧大幅度放松宏观政策,但这不可能”。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记者表示,除非未来出现了当前未能预料到的国内外形势急转直下,否则,未来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应该是渐进平稳的。
虽然政策定调未变,但在鲁政委看来,老调将会弹出新音。在财政政策上,2009-2010年重在“多花钱”、“硬投资”,即投资上马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2012年应重在“少收钱”,“软启动”,即通过少取多予、通过税制结构的合理化,启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激发企业自主增长的活力,“硬投资”主要限于“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在货币政策上,2011年绝大部分时候的操作实际上是“从紧”,2012年则是总体“中性向松”。
当前政策目标的顺序已经调整,通胀退居三线。鲁政委认为,早前的“防通胀、调结构、保增长”调整成了“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
实际上,虽然经济在下滑,但这伴随着通胀的缓减和结构的优化。未来经济整体增速将取决于外需走弱和国内政策放松两个因素“拔河”的结果。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表示,未来的政策放松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与此同时,中国新一轮的政治周期也将从2012年开始,这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