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连续触及跌停,人民币存在短期的贬值压力和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贬值是一种长期趋势。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对外资产集中在政府手中,非政府部门资产配置需要再平衡。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贬值压力,反映了全球避险情绪上升,与新兴市场货币普遍贬值是一致的。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影响。
其实在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连续多个交易日触及跌停之前,离岸市场汇率就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贬值。离岸汇率与即期汇率之差在10月份显著扩大,最高时候离岸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1.9%。
无论是即期汇率的跌停,还是离岸汇率的贬值,都说明市场对人民币预期从升值转向贬值。
从市场对未来汇率的预期看,1年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从8月底的6.28贬值8.4%到6.43,目前回升到6.38,略低于即期汇率,说明市场预期未来一年人民币会出现小幅贬值。
从利率平价看,中美利差所隐含的升值预期在近期也出现下降的趋势。
10月份香港人民币存款出现两年来首次减少。截至2011年10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为6185元人民币,与9月相比环比下滑0.6个百分点,由于汇率的预期发生变化,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的进口贸易额减少,或者愿意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额增加。
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如果认为这个现象是短期的,它仅仅反映了近期国际市场上的避险情绪上升引发人民币抛售的话,为什么日元在类似的历史时期却倾向于升值。如果认为这个现象是长期的,那它又与中国的贸易再平衡、非政府部门资产再平衡有什么样的联系?
日本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经常账户都有顺差,这与中国的情况相似,过去十年日本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平均为3.4%,而中国同期为5.4%。但是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以及近期的欧债危机期间,全球避险情绪上涨,日元都出现了先小幅贬值,然后大幅升值的情况。
我们认为这在于中国和日本的非政府部门的资产跨国配置存在差别。日本非政府部门的外国资产大于外国负债,也就是存在外国资产净头寸,所以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虽然有资本流出日本避险,但更多地是日本居民在海外的资产回流避险,从净流量上通常表现为资本净流入,因此危机期间日元通常出现明显的上涨。
而中国非政府部门的对外负债大于对外资产,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净流量上通常表现为资本净流出,因此危机期间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人民币短期出现了贬值的压力和预期,但这并不代表人民币汇率面临长期贬值的趋势。有观点认为中国贸易顺差将继续下降,长期看人民币将贬值。我们认为,这混淆了贸易顺差和汇率的短期和长期关系。
长期来看,经济的结构特征决定一国对外净资产的理想累积值,而对外净资产的累积主要靠贸易顺差来实现,汇率只是传导机制的一部分。这是为什么国际经验显示,长期较高的贸易顺差往往和弱势汇率联系在一起。
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例在2007 年达到顶点,大量的对外净资产主要反映生产者超过净消费者(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所带来的储蓄率上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00-2005 年期间的贬值。
近几年,贸易顺差减少,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符合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的基本面。从整个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表来看,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趋势性贬值的基础。
由于中国对外资产集中在政府手中,非政府部门资产配置需要再平衡。我们认为不应该通过货币贬值、增加贸易顺差来实现,而应该维持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通过卖美元将对外资产转移给非政府部门。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