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问题,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怎样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如此解读全会精神。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家分析,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是公报最大亮点,同时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此次全会,一是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近期是指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之前,用近10年的时间整合文化资源,为文化大发展重新布局,打下基础。中期是指到2050年之前即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分析道,“二是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人本主义’精神。六中全会公报重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目的在于激发民众的创造力,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到文化发展领域。”
张希贤还透露,此次文化改革决定对乡村、小区、校园、企业等基层的文化发展非常重视,着墨之多非常罕见,凸显了普通民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继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5年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体制改革所做的又一次国家层面重要战略部署,标志其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赵涛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认为,从公报内容分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提供思想支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就文艺创作来讲,不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创造更多反映真善美的文艺作品。
专家分析,公报对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强调非常突出,文化创造有关表述在文中出现7次,有关文化创新的表述在公报中出现5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公报对文化创新与创造前所未有的重视,说明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国际形势下,中央高层认识到释放普通民众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文化的供给不应局限于行政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而应该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陈少峰还注意到,与以往相比,公报关于文化领域相关理念的表述更准确,指向更明确。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相关概念虽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表达更准确。又如公报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意味着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发挥的作用,机制更加灵活。
受访专家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