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埃米尔”的由来
煌煌古都城,五步一陵寝。其中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安葬帖木儿帝国创建人帖木儿及其皇子皇孙的古尔-埃米尔陵墓。
在波斯语中,“古尔”意为陵墓,“埃米尔”意为“元首”,合在一起就是“王陵”。王陵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地带,最初是为王孙苏尔丹专修的陵墓。帖木儿有四个儿子,长子只罕杰儿和次子乌马尔·沙黑均早逝,都安葬在位于撒马尔罕以南80公里处的故乡沙赫里萨布兹。帖木儿喜欢长孙默罕默德·苏尔丹,就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苏尔丹于1403年猝然病逝。帖木儿异常悲伤,没有将其遗体运回老家,而想把他安葬在都城。苏尔丹生前曾在都城修建经学院和伊斯兰教苏菲派教徒驿站,两座建筑之间留有一块空地。帖木儿非常看好这块空地的风水,就决定在这里为爱孙建造陵墓。
陵墓开始修建时,帖木儿不顾年迈,又亲自率军出征。此前,通过西征、北战和南讨30余年,他已经建立起一个北起外高加索南到印度北方、西从土耳其东到喀什噶尔的帖木儿大帝国。他仍踌躇满志,一直谋划要征服东方的中国。其时正值朱棣夺取明朝皇位,立足未稳。帖木儿认为这是出兵的大好时机。他调集10万大军,备足可用7年的粮秣,于1404年11月27日从撒马尔罕出发东进。天气严寒,高山挡路,年近古稀的帖木儿既不能步行,也不能骑马,只能乘坐轿舆赶路。岂料还没有到达中国边界,他就一病不起。翌年2月18日,他驾崩于屯驻讹答拉城的军部,终年69岁。
下属仓促将其遗体涂上一些防腐剂,用麻布包裹,安放在一个就地找到的棺材里。大军调头回返,秘不发丧。遗体运回撒马尔罕,如何安葬成为一个问题。帖木儿生前在老家已为自己修建一座帐篷式陵墓,遗体本该运到那里安葬。但是,其时大雪飘飞,通往老家的道路被阻断。经子孙与大臣合议,决定把他葬埋在撒马尔罕为长孙苏尔丹修建的陵墓中。
帖木儿去世不久,其儿孙间发生激烈的权位之争。1409年,其四子沙哈鲁胜出,继承汗位,将首都东迁到位于现今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他命其长子兀鲁伯留驻撒马尔罕,掌控周围的河中地区。河中地区位于锡尔河与阿姆河中游之间,是帝国的心脏地带,来自帝国各地的大批建筑师、雕刻师、书法家、文化人均聚居于此。兀鲁伯利用这样的优越条件,不但在撒马尔罕修建清真寺、经学院、教士馆、天文台,还从1424年起,重建安葬着其祖父帖木儿及堂兄苏尔丹的陵墓。他委托著名建筑师穆罕默德·本·马赫姆德·伊斯法哈尼负总责,要求一定要把陵墓修建
得与帖木儿这位历史上罕见的军事统帅的身份相匹配。
陵墓重建费时四年,主体全部用大理石垒砌,据说耗用大小石板总计上百万方。外部装饰使用的是各种色彩的瓷砖,据说总计几十万块。内部装饰除宝石、玛瑙、彩砖之外,多用黄金或白银。黄金总用量说法不一,少的说是几公斤,多的说则是十几公斤。陵墓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超过撒马尔罕所有陵墓。1447年沙哈鲁病逝,两年后其继承人兀鲁伯遭暗杀,父子二人也均安葬在这里。从此,“古尔--埃米尔”正式成为帖木儿王朝的王陵。
走进“古尔-埃米尔”
走进大门,是一个方形的院落,中央矗立着陵墓高大的主体建筑,左右则各有一座圆柱高塔护佑。主体建筑总体呈圆锥形,造型简洁,但气势富丽恢宏。底部是八边形黄褐色基座,上面布满相互交叠的长方形浅蓝图案;中间是粗大的圆柱,用多种颜色的琉璃砖镶嵌,形成各种像积木板形状的几何图形;最上部是球形圆顶,直径15米,高12·5米,底色呈瓦蓝,上面装饰着一道道整齐的纹状凹槽,凹槽间的楞脊上点缀着一朵朵白色和玫瑰色的花结。抬头仰望,整个建筑明丽耀眼,气势磅礴,象征陵墓主人生前武功文治的壮丽辉煌。
陵墓主体建筑的后方,建有一个进入其内部的大门。门楣上有一方彩色马赛克标牌,上面镶嵌着几个阿拉伯字:此为世界之主帖木儿之陵墓。一见“世界之主”之说,令人不由想起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我们默默走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高大的拱顶型内室,装饰得华丽而凝重。四周的墙壁上贴着一块块光洁的石板,石板上镶嵌着精美的绘画和阿拉伯书法作品。有的地方深嵌着拱形的壁龛和窗牖,拐角处则是紫色蜂窝状的角饰。墙壁上方是一个巨大的穹隆状圆顶,天花板镶金饰银,上面布满各种浮雕,悬挂着巨大的枝形吊灯。穹顶下方的地面上,陈列着九个白色的石棺,用雕饰精美的大理石围栏圈起。不了解中亚古老丧葬习俗者,会以为这就是帝王的棺椁。其实,这是疑冢,里面没有装殓任何人的遗体。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迷惑可能入侵的盗墓者。
盛殓帝王遗骨的石棺,存放在疑冢下面的地窖中。沿着一个修建得有点隐秘的阶梯缓缓而下,我们来到一个有点幽暗的地下密室。这里才是帝王们真正的长眠之地。据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阿拉伯沙赫的描述,这里的帖木儿坟茔上放着他的战袍,墙壁上挂着他的战刀,墓碑上镶满宝石和金箔,黄金制作的枝形吊灯倒挂在天花板上,灿若满天的繁星。可是,他所说的这一切,现在均已荡然无存。我们所能看到的,同上面墓室中一样,是摆放在地窖中央的式样相同的九个白色石棺。这才是帖木儿王朝的真正陵寝。
石棺中分别装殓着帖木儿、他任命掌管外高加索和伊拉克事务的三子米兰沙、接替他担任第二代帝王的四子沙哈鲁、长孙苏尔丹、曾任第三代帝王的兀鲁伯及其两个儿子,还有帖木儿生前极其敬重的国师赛义德·巴拉卡。另有一个人的身份至今未能确定。已知的八个人中,帖木儿、沙哈鲁和兀鲁伯是帝国创立与发展的三代帝王,被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奉为民族英雄、国家之魂。
三代帝王之中,最了不起的当然是帝国的开创者帖木儿。因此,他的石棺与其他石棺有所不同。他的石棺虽然也是白色的,但上面摆放着一块几乎同样大小的墨绿色玉石。据说,这是兀鲁伯在位时添加的。这块玉石来历不凡,以前曾是中国皇宫中的崇奉之物,后来被成吉思汗的儿孙搬运到中亚当御座。这块玉石因而一直被崇奉为“圣石”。1740年,来自现今伊朗北部的阿夫沙尔族头领纳迪尔·沙将此石偷走,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弄断。他从此连遭厄运,儿子甚至一病不起。其幕僚和教士认为,这是亵渎“圣石”遭受的报应,劝他立即将“圣石”复归原位。他照办后,儿子果然病愈。仔细审视,我们看到,这块巨大的玉石确实有明显的断裂痕迹。
古尔-埃米尔陵墓,开辟了伊斯兰陵墓建筑在中亚地区兴盛的先河,后为所有突厥化蒙古人后裔建立的小王朝所仿效,也为从阿富汗到印度北部地区建立的庞大的莫卧儿帝国所仿效。1565 年为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在德里修建的陵墓,1632年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在阿格拉为其宠后蒙泰吉·马哈尔修建的泰姬陵,均继承和发扬了古尔-埃米尔陵墓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