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岛主和他的岛

2011-12-29 00:00:00马帅
看世界 2011年15期


  最近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其中包括了无人岛的购买。实际上,10多年前,一个叫朱仁民的人已经在舟山附近的海面,花了9万多元,买下了一座无人岛的40年经营权。
  
  第一次结缘
  
  2006年秋天,仿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的“哥德堡号”在它的航行中国之旅中造访了东海上一座岛屿。见多识广的船员们看见了这样景象:数百尊花岗岩罗汉雕塑峙立在浅滩里、长堤上、港口旁,尽管它们姿态各异,表情不同,但无疑不全部面朝东边的大海,海的那一边,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惊叹不已的他们说:“朱仁民像大山一样站在我们瑞典人面前,我们哥德堡号全世界都跑遍了,没有遇到他这样的。”
  朱仁民,正是这座岛屿的主人。他是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外孙,也是中国第一批买岛的人之一。
  “莲花岛”正是朱仁民命名的,从浙江舟山沈家门渔港往东,这片海被称为莲花洋,而小岛在普陀山、朱家尖等岛屿包围下,显得极不惹眼:没有秀丽的小桥流水,也没有温婉的歌台水榭,身处东海台风口的莲花岛被朱仁民造得像碉堡一样。因为,在他看来,当台风一到,浪从山顶上掉下来,哪有心思讲情调?
  2011年7月7日在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岛主”朱仁民第一时间发出了他的声音:“买岛容易,开发难。保护比赚钱更重要”。这是他与一个岛屿相依15年得出的心声。
  “这里原来叫老鼠山,后来改为菜花山,我买下后自己将它改为莲花岛,因为它太像观音了。”朱仁民说,自古以来艺术与宗教如同孪生兄弟,同种同源,相互依存。中国的绘画、雕塑都从宗教中生发,历史以来画得好的人不是和尚就是居士,因为只有这些人的心才够静,而现代人却大相径庭。
  朱仁民觉得自己是有慧眼与佛性的人,因为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1966年“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将普陀山1.7万多尊菩萨被砸个精光,一尊不留。这个时候,朱仁民正失神地坐在普陀山的海边,他突然发现了东面的海平面上,洛伽山像一尊释迦牟尼平卧在海面上;差不多同一时段,在莲花岛捕鱼的他,发现一尊惟妙惟肖的观音躺在普陀山的西面:佛教名山的东西两面海上各有玄妙,造物主的手笔令这位年轻人激奋不已。
  这是他第一次与莲花岛结缘,他不知道,有一天,这个岛屿会在他的生命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曾经瘫痪颇为传奇
  
  也许苦难真的是升华艺术家的一剂良药:尽管朱仁民的外祖父是国画大师潘天寿,并对他有着“仁民真能画,不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会有出息”的期许,但由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出身问题”,他还是个孩子时,一家人就被下放到浙江舟山的海岛上。那一年,父亲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一家五口靠着当教师的母亲每月30块的工资过活。在这个岛屿上,他当过渔民、铁匠、救生员、教师……
  乔伊斯曾经说过,在被捆绑时,艺术家往往能做很多常人无法实现的动作:朱仁民真正遭遇困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那几年,那时,30出头的朱仁民正在创作一幅长300米宽3米、名为《大道·海天篇》的巨幅画卷,按照他最初设想,自己对于大海的深情都将呈现在这幅画卷中。当这幅画卷画到80%的时候,因为疲倦,朱仁民的身躯从脚手架上重重地砸了下来,摔成了瘫痪,送过三五个大医院,却被告知从此很难站起来了:多年后,朱仁民形容当时的内心是“万念俱灰”……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他的老母亲并不是两手空空,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的长女,她的手中握有潘天寿先生留下的120多幅国画,这些国画在那个年代就价值3.5亿人民币,更令周围人吃惊的是,儿子受苦受难之时,她却把这些画连同奖金全部捐给国家,分文未取。
  受伤后,朱仁民在普陀山一座叫隐修庵的破庙中静养。这里常年无人居住,蛇鼠横行。透过窗户他能看到一座孤岛,有一天早晨,那岛在海天之间的轮廓倏然间清晰,就像一座观音像躺在普陀山与沈家门之间的海面上。这使他重启了1966年对于这里的印象。
  几年后,在一连串爬行训练以后,他奇迹般地能撑拐走路了,终于告别了栖身隐修庵的生活。在此以后,他辗转15个国家,打工、讲课、办画展,学习钻研景观设计。虽然在国外卖画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朱仁民却发现了一个赚钱的路子:当时景观设计学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于是1992年他第一个把这个学科引入国内,并成立了以他外公的名字命名的杭州潘天寿环境设计研究院。通过这个国内新兴的行业,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1996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买岛。与浙江东港开发区签订租用土地合同,花9万多元买下了这个无人岛的40年经营权 ,并给它命名“莲花岛”后,他也成为全国第一位“岛主”。当时舟山1793个岛,没人买岛,也无专门政策。更多的事情是,有人要在这片海域填海、造房。直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朱仁民依然痛心疾首:“在这个时代,不管买岛还是卖岛,没有人文精神,没有天下意识,买岛令人担忧,日本人占了我们一个岛,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我们这几年,填掉了几百个岛,大家心里一点都不疼,这很可怕。”
  
  “岛也等不及了!”
  
  他第一次登上这座孤岛勘测时,满目的荒草礁石让他心疼不已,因为原有的海桐都被当地老百姓砍光烧柴了,而海桐在日本是被奉为神木的。——“我不能再犹豫了,岛也等不及了!”
  重建意味着一切都从头开始。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买岛很便宜,建岛建不起,码头呢?水电呢?航线呢?什么都没办法解决的,当时政府根本没有这么一系列的机制。岛上造个房子,运个雕塑,资金投入量是陆上的十几倍,都是靠他自己带的民工,用造金字塔,造长城等最原始的办法干出来的,大自然的天风海涛,发疯一样。而他“没有怕过,几次生命危险都没在乎,在乎的是我的公益思想,生态理念,禅宗艺术,没有一个人认同,被勒令停工,岛被填掉,什么都发生过。”而在海的对面,人们对几乎把这个岛屿上的人当成了疯子。
  对于莲花岛,朱仁民有个总体思想,就是要保护“卧佛”轮廓线,保护小岛原生态。为了保护观音造型的天际线,为了保护岛上的一草一木,他耗尽了所有的力量,甚至在施工中,他做出了这样的要求:不损伤岛上一根草。——因为他知道,一旦买岛,就是要保护它的原生态。
  在这个岛上所有的施工全是靠人力、靠双手。以至于材料的运输,是用造长城、造金字塔的最原始办法:用土堆、用圆木滚运到指定地点。
  到后来,朱仁民为莲花岛雕刻了500罗汉,建了一个艺术广场、一个纪念馆。尽管朱仁民早年崇尚过西方的原始共产主义,很想像欧文、圣西门一样买个岛实施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当本刊记者用“桃花源似的”来形容莲花岛时,朱仁民赶紧纠正:“莲花岛没有桃花源概念,(我只是在)做这个国家民族最需要的事情,也想讲普陀山的禅宗文化,通过莲花引向舟山本岛,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岛佛国。”他的愿望或许微小,但虔诚:做一个拜佛不要钱的地方。但为了这个愿望,他一个人办了雕塑厂、石雕厂、铸铜厂、水泥厂、装饰工程公司、土建工程公司。“一个文人花了十几年雕刻、运输、安装,全部自己掏钱,雕得并不理想。这是中国在当代文人是一个都不会去干的,也干不了的。”他说。
  随着时代车轮的渐进,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让一些人头疼的孤傲倔老头。地方政府开始在岛的附近填海造地,几万的成本填掉一亩海面,卖出去的价格高达几百万。他只好找人评理,一路告到了浙江省。而另一方面,他的下属里有人贪污,有人卷款逃走,有人吞掉工程款……
  当听到有人说他是为了过岛主瘾,他觉得好笑:“当你不知道朱老师的时候你难免这样想,我都从口袋里摸出几千万的钱造了那么多的公益机构,没有一分钱赚的机构,这个时代哪个文人会干?……在杭州打拼了几十年,我还没有一个小套住宅,至今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
  
  
  “我不怕辛苦,我怕心酸”
  
  慧锷广场是为一千两百年前的日僧慧锷所建,这是第一位点起普陀山香火的人,但是很少有人记得他,朱仁民却是例外。他正在尽个人的力量为他塑铜像、造建筑、做广场,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由外国人出资为日本人建造的个人广场。
  在远离莲花岛的地方,有人弹着吉他唱着岛的浪漫;有人写着小说,勾勒着岛的浪漫;有人挥着旗帜,讨论着岛的地缘政治意义。而对于朱仁民这样一个在岛上干了十几年的人,经营一座岛屿的艰辛犹如饮酒喝茶,冷暖自知。他说,在这些年里,为了保护观音造型的天际线,为了保护岛上的一草一木自己耗尽了所有的力量。“海洋荒蛮得很,做岛主有时是要玩命的。”“如果想赚钱,最好不要去买海岛,因为当岛主,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朱仁民自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对岛最熟悉的艺术家可能就是他了,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这样从出生就一直在岛上,与岛共呼吸。这一些了解深入到了血液里。
  在早前公布的“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被明确提出,其中包括了无人岛的购买。而朱仁民一直在强调,海洋生态是极其脆弱的,不能为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他认为,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政策允许开发无人岛屿,但他不赞成纯商业性卖岛,因为岛屿建设相对困难,而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说码头的审批等。因此,需尽快完善海岛建设的相关规定。
  在他看来,如果说买岛是为获利,那么还是不要去买,买岛没有上亿的钱,也不要去买,买岛不珍惜共和国版图上的这个“点”,也不要去买,买岛不尊重大自然的风水生态,也不要去买。因为目前对海岛的开发方式,无非是旅游、仓储、养殖等,这些所谓开发,无不伴随着填海连岛、炸岛采石,这些低层次、粗放的开发给无人岛带来的伤害,稍想即知。
  让朱仁民心痛的不仅是这些,在这个年代,寄托他美好乌托邦梦想的莲花岛正遭受着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如今,因为填海造田,也许不久的将来,高楼大厦将会永远淹没住这个形似观音的小岛。
  其实莲花岛仅仅是朱仁民的作品的一个小部分,在上海和杭州的朱仁民艺术馆里,有着他那“3个生态理念”指导下的所有作品,莲花岛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个岛却使他获得了许多媒体的关注。而采访朱仁民的人,却往往喜欢关注他和岛屿的故事,而不是他的心意、他的情怀、甚至说是他的一片苦心: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慧锷事迹馆,在广场西侧,多年以来却因为联系不上日本有关慧锷的研究线索,缺乏资料,目前只能为游客提供茶水、休憩之用;又如在面朝西边的国际艺术家工作室,朱仁民安置了20多套床被家具为贫困艺术家和渔民画作者创作之用,新华网上发了消息,没有报名,来的电话也稀少。“最后发现最贫困的还是自己。”
  在接受完本刊记者的采访后,朱仁民在他的“莲花洋人”博客里写道:“每天都有媒体问买岛的事,老唱片放腻了,将这家媒体的采访文章作为通告放这里供媒体参考用。”
  在采访的末尾,记者问,莲花山怎么走?朱仁民说,坐车子通过舟山跨海大桥,到沈家门东港,问塘头罗汉堂怎么走,就行了。——他洒脱,但他一说到他的莲花岛,他却有些惆怅:“什么困难都遇到过,要命的都有,但我不怕辛苦,我怕心酸。”
  
  链接
  2011年7 月 7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此前,国务院还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在两个国家层面的发展项目推动下,浙江海洋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代。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浙江的海洋经济也直面“环保”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