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学生创新精神缺失的原因

2011-12-29 00:00:00严有松
考试周刊 2011年76期


  一边是各类补习班报名现场人头攒动的火爆场景,一边是学生拼命做题时痛苦而迷茫的眼神;一边是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学生的摘金夺银,一边是世界创新大赛的屡屡碰壁。是什么造就了中国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又是谁,层层剥夺了学生天才般的创新能力?细究原因,我认为就像和地球上地形的形成一样,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首先,我不会大肆批判应试教育制度,只是想谈谈在这种体制下僵化了的教育。学校家庭只是两点,两点只能够形成一条直线,再加上如此紧张的作息时间,何来观察新的事物?法布尔当初研究昆虫的时候,一天要与各种昆虫近距离地接触几百次;牛顿正是因为有了休憩在树下的机会,才有了万有引力的创新思维的出现。可中学生呢?因为时间的缘故,注定只能坐在小轿车或公交汽车里,匆忙往学校赶,将自己关在一个狭小、闭塞的空间里,无法用双脚去丈量土地的厚度,用双眼去体会生命的广度和硬度,少了观察的创新,是不具有生命活力的。如果说把创新比作一条清澈之渠的话,那么观察就是不断上涌的源头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拥有观察的平台,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不仅如此,有些学校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否定,厉声指责学生若在考试中定拿不到分就会怎样云云。久而久之,怕错心理成为学生的普遍心理,循规蹈矩地跟着既定轨道走才是他们眼中最好的。创新应为星星,在真理的天空中散发永恒的光芒。而不是像烟火一样,被学生划亮后就消失在天幕,留下满地落幕的灰烬。一味指责外在因素是不对的。但是,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自身。
  有人说,“90后”的孩子是蜜罐里泡大的,生活像糖一样甜。是啊,前人为他们铺好的路是多么宽广而明亮啊,似乎他们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完美,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满足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真的很可怕。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还有什么在等待他们创新、改变。没有创新的愿望,安于现状,就像在大海航行一样,迷失了方向。没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创新如何展开?
  有了动力,没有基本的理论、伦理的支撑,创新也没有意义。当中学生摒弃了经典书籍名著,而捧起浮夸的青春文学时,创新内涵就远离他们而去了。没有内在文化素养的支撑,创新会显得苍白无力,就像航行中有了前进的方向,却不具有前进的能力一样。袁隆平栽培了杂交水稻,是建立在他研读了众多农业书籍的基础上的;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是建立在研究了无数前人的资料的基础上的;毛泽东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伟大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充分研究中外历史的基础上的……而中学生呢,光有创新思维的决心有什么用呢?没有理论与原理的支撑,没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依托,拿什么去创新?
  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只有时刻贯穿创新教育,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使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科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兴邦之要务。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建设对创造型人才越来越急迫,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实施者的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特别要注意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由指挥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传授者,而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有可能尽情释放。对学生发现的、有深度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应首先给予热情的赞扬,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可组织大家辩论,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创性。
  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来看,它具有灵活性和模糊性。有多少个阅读个体,就会出现多少种阅读体验。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出现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平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多元的体验。要把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而不是把教科书当成学生的世界。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分数的考生。
  总之,为人师者首先应当具备超凡的胆识,敢于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不怕非议、不怕打击、不怕失败。要有一股探索的勇气和开拓的精神,用生命的甘泉,浇灌学生创新的新苗,使学生突破常规、突破自我,树立高度民族责任感,点燃创新之火,全面提升自身的生命品质和素质品位,成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有用之人,让祖国明亮,让世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