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隐语是社会语言学和民俗学所注意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探讨和研究隐语现象不但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而且就研究本身而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在汉语中,学者对隐语的界定不一,将隐语同委婉语、暗语、行话、黑话等概念之间相互交叉混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对汉语(尤其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作者通过对各家言说的考察,结合自己的观点理清这些术语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隐语 下位类型 语言替代 封闭度 生命力
所谓隐语,即“特定集团或群体为了回避外部人了解其内部共同利益或者是为提升群体内部成员归属感,增进认同感和亲密度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为创造的特定性语言符号”。简而言之就是不直白说出、暗含隐晦的话语。
关于隐语的分类,学界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隐语即是黑话,两者是异名同指①。(2)把隐语同黑话(行话)、委婉语、禁忌语一起看做是民俗语言的不同类别,也即是通常的观点。(3)把隐语看作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但包括黑话、行话,也包括歇后语、双关语和委婉语等重要语言形式②。
隐语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替代。在以上三种分类中,前两种观点显然是大大缩小了隐语的内涵。故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分类,并将谜语纳入隐语的范畴即认为:隐语是一个笼统而宽泛的概念,属于上位类型,其下位概念包括以下六类。
一、谜语
汉语谜语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先秦古籍《周易》《左传》《荀子》等中,都有很多谜语的记载。对于谜语的起源,民俗学家段宝林认为,谜语应追溯到商代歌谣。很多谜语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在语言表达趣味无穷,引人入胜。制谜与猜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是人民集体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由于谜语这种雅俗共赏的特性,它在活跃大众文化生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
谜面谜底
(1)孔雀东南飞(打一字)孙
(2)芙蓉帐暖度春宵(打新疆一地名)温宿
(3)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4)个儿小又圆,性情柔又软,皮肤白又嫩,心里香又甜。(打一食品)元宵
汉语谜语从大类上大致可分为分为文义谜和事物谜两类。上述(1)(2)例属于文义谜,第(3)(4)例属于事物谜。随着社会的发展,谜语的使用频率和适用范围逐渐降低和缩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但是作为汉民族传统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一类固定语。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力所独有的,在其他民族语言中很少见或几乎没有。“歇后”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提到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即为歇后语的最初形式。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如:
A组:喻义歇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B组:谐音歇后语: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太后)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隔窗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从上面的两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歇后语的语面和语底之间存在一定内在关联性。歇后语是汉语所独有的,像“秀才”、“和尚”、“皇帝”、“孔夫子”等这一类词是汉语独有的文化现象,表现出汉语词汇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反映出汉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如果对汉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一无所知便很难正确解读和推导出它的语底。
三、双关语
所谓双关,就是指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两件事。双关语有意用一个词而同时赋予该词双重意义,言此意彼从而达到特殊语境中的理想表达效果。双关可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汉语中双关语从古至今都并不鲜见,古汉语中有《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的欲说还休,也有《红楼梦》中“贾(假)宝玉”、“甄士(真事)隐”的无情鞭笞。现代汉语中除日常交流外,以广告语中应用最广且多以同形双关的形式出现,如:
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女人更年要静心。(太太静心口服液)
美的空调,美的享受。(美的空调)
做女人,挺好。(某内衣品牌广告)
四、委婉语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于禁忌、避讳或礼貌等的需要,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既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以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委婉语。通过委婉能将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用一种较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委婉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婉转类委婉语,一类是禁忌类委婉语。像涉及死、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会给人典雅、含蓄、中听、有礼的印象,从而起到很好的人际交往润滑剂的作用。
五、行话
行话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业内交际言语,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汉语中行话又称“秘密语”、“切口”等,是一种流行于行业内部的半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如出租车司机把等待载客叫“趴活儿”;同样是票贩子,上海一带称之为“黄牛党”,而在北京行话叫“拼缝儿的”,这些都属于行话的范畴。
六、黑话、暗语
很多人把黑话和暗语混为一谈,甚至直接把隐语等同于黑话。在某种程度上,黑话和暗语是一对孪生兄妹,暗语和黑话有时候会配套使用,如果说黑话带有贬义的话,暗语则是一个中性词。从字面义来看,“黑话”本身包含人们对其所指称内容的否定性评价。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定的社会集团,例如帮会、黑社会、罪犯、吸毒者、色情行业等秘密社会内部使用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质的词句。如东北一带黑话称土匪为“胡子”;在盗窃团伙里,京津一带黑话里贼被称为“佛爷”,把监狱说成“大院子”,用“风不正”来暗指指人多行劫不成。
“暗语”表示暗示某种意思的话或动作,它是交际双方为掩人耳目或工作需要或为增加相互认同而使用的秘密符号。暗语已经渗透到很多场合,如酒吧暗语、情人之间的爱情暗语等,不一而足。只要交际双方都能领会其意思,就能达到交际目的。
在上述语言现象中,从语言的封闭程度来看,黑话、暗语的流通范围最小,封闭性最强,行话倾向于行业内部的使用,而歇后语、双关语和委婉语基本是全民性的,使用范围较广;从语用意义及生命力来看,黑话和暗语随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演变,因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土壤而呈消亡态势;在这样信息瞬变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更直接的思维,像谜语、歇后语这一类需要大费脑力去琢磨的语言样式也渐渐失去活力,而双关语和委婉语则因其在交际中的特殊贡献而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注释:
①《辞海》:“隐语,也叫‘黑话’。是社会习惯语的一种。有些社会集团为避免局外人的了解而制造使用的秘密词语。”笔者认为隐语和黑话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②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在《隐语及其下位类型》提出:“汉语中的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等不是同一个层级上的概念,隐语是包容性极强的上位类型,双关语、歇后语、委婉语、黑话、暗语、行话等是以隐秘性为特征,以社会交际需要和人类思维进化为前提发展出来的下位类型。”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10).
[4]祝克懿.论隐语及其下位类型[J].汉语学习,2003,(4).
[5]赵平分.隐语的文化阐释[J].前沿,2008,(3).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少语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系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