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在颠沛流离中的诗作

2011-12-29 00:00:00李森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祖咏其人
  祖咏,享誉于盛唐的诗人。但是两《唐书》没有为其立传,包括唐宋文献资料也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和籍贯。根据其诗词创作内容考证,祖咏大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生卒年约为公元699—746。祖咏的籍贯也无资料记载,不过根据其诗《酬汴州李别驾赠》记载:“自洛非才子,游梁得主人”①,自称是洛阳人。王维《喜祖三至留宿》中写道“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②,也以洛阳人称祖咏。包括祖咏很多诗里都以洛阳为自己的故乡称,故其很有可能是洛阳人。
  祖咏是开元十二年(724)杜绾榜进士及第,但是直到天宝三年(744)芮挺章编的《国秀集》中,仍然称他为“进士祖咏”,从这里可以看出,此间历时二十年,祖咏尚未授予官职。祖咏在这二十年间的处境非常窘迫,诗人卢象在《送祖咏》中写道“胡为困樵采,几日被朝衣”③,可以看出他确实长期居住山林之中。
  祖咏曾出仕为官,也遭过贬谪,但是他具体什么时候任职和所任何职,却难以考证。但是祖咏仕途坎坷,曾遭贬谪,这却是事实,在其诗中也提及到遭贬之事。《长乐驿留别卢象》诗中写道:“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④诗中祖咏的失意和沮丧之情溢于言表。
  祖咏少有文名,但是他恃才傲物,而且行事不拘小节。据《唐才子传》记载,殷璠曾评其诗曰:“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当时也有“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之说。《唐诗纪事》中还记载了他嘲讽落第举子的故事,但其嘲讽落第举子的诗却并未收录《全唐诗》中。如此恃才傲物而又不拘小节之人,恐怕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伸展,包括其贬谪之事可能也与他的这种性情有关吧。
  祖咏其诗
  祖咏的诗作有一卷流传于世,《全唐诗》现存其诗三十六首。他的诗大致以山水田园、羁旅行役、赠答酬和之作为主,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下面笔者具体谈一谈他的这三类诗。
  山水田园诗。祖咏的山水田园诗是其所存诗歌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分,有很多史书和资料都把祖咏的诗歌归到山水田园一派。祖咏的山水田园诗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出了一种返璞归真和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展示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终南望馀雪》是祖咏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他也因这首诗而见称于时: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清人评价说,这首诗是“苍秀之笔,与韦(应物)相近”(施补华《岘佣说诗》)。
  古代写雪的诗歌并不少见,祖咏的这首诗的妙处主要在于:短短四句,既写出了山的气势,又写出了雪的壮观和俊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积雪“浮”在云端,可见山的高大和气势;远在长安,就能“望”到终南山的积雪,也可看出雪的壮观和俊美。最后一句“城中增暮寒”,从人的触觉来写雪。远在长安城中,就能感到雪的寒冷,可见雪有多么壮观!
  如果再深入地分析,我们从这首诗中,也会隐隐约约地感到作者内心的伤感和失意。“城中增暮寒”,山如此俊美,雪如此漂亮,作者所感到的却不是喜悦、激动和高兴,而是一丝的寒冷,这说明什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看一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雪如此之大,毛泽东感到的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联系一下祖咏的人生经历(仕途坎坷,曾遭贬谪),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伤感和不快了。
  祖咏还有唯一的一首边塞诗《望蓟门》,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写祖咏到边地见到的壮丽景色,并抒发了立功报国的壮志。诗的开篇就用“心惊”二字,表示祖咏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氛围。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这首诗在祖咏诗中别具一格,气韵豪迈、明快,意象雄伟阔大。把进取的精神注入到紧张有序的边陲生活场景中,格调高昂,以所见入手,以所感结笔,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召。全诗在高昂的情绪里突然终止,更突出了祖咏愿以身报国的开阔胸襟。
  羁旅行役诗。祖咏羁旅行役诗的代表作是《江南旅情》: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这首诗是祖咏行至江南楚地所作。开篇表明了祖咏来到了楚地,看到楚地的山脉连绵不断,没有尽头,而返回故乡的道路又是如此崎岖萧条,心中充满了悲伤之情,丝毫没有为楚山连绵千里的气势所牵动。然后写祖咏来到东海海边,看东海日出,天边彩霞缤纷,就快要下雨的样子;来到大江边,听着大江汹涌澎湃的水声,不知不觉过了很久,发现夜潮就快要来临了。这句表明了诗人独自一人游历时心中充满了孤寂之感。接下来写祖咏书剑飘零,羁留于南斗之下,离家乡那么遥远,想往家里寄封家书,却那么远,连北风都吹不到故乡。最后写祖咏看到吴谭的橘子成熟了,想要寄一点回家,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尝一尝,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把它带回到洛阳去。这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诗,从首联的“萧条”一词,可以看出祖咏在游历过程中的艰辛。我们可以想象,祖咏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但是却没有受到重用,长期没有授予官职;然后好不容易做了官,却又因事遭到贬谪,不得不受命调到异地去上任;最后因受不了官场的风气而辞官游历,隐居山林。祖咏游至江南之时,不管是因贬官调动,还是辞官游历,心情必然不佳,而且他又是只身一人,没有人帮他穿衣叠被,没有人伺候他吃饭喝茶,没有人帮他收拾行装,更没有人陪他说话散心,所以祖咏心中积郁的苦闷之情就无处倾诉,也只好通过其诗来消解沉郁之感。祖咏《泊扬子津》一诗中的“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⑤,也表明了他羁旅生涯的困苦状况。又加之祖咏长年没有回故乡,所以其羁旅诗中也往往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赠答酬和诗。祖咏赠答酬和诗的代表作是《答王维留宿》。祖咏与王维是好朋友,王维曾写诗《喜祖三至留宿》赠祖咏: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之后,祖咏便作诗《答王维留宿》酬答王维: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这首诗首句说明祖咏与王维四年未见,对于一对好友来说,四年的时间是有点长了。他们这么长时间没有见面,肯定并非自己的意愿,其中祖咏遭贬、羁旅和归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第二句运用反问:见面又是为了什么呢?然后颔联对这句补充道:两人才刚刚见面,手握到一起,连寒暄问候的话语还没有结束,就想到了很快就要离别的伤感。难道这样匆匆地见上一面,就是为了即刻的分离和分离后的相思之苦,以及对下次会面的期盼之情吗?这个反问语气用得非常之妙,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多年未见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之便能感受到此间蕴涵的深情。接着写两人驻马升堂,呼儿酌醴,一片欢欣之情。最后讲到两人酒酣饭满之后,默然相对,满腔的思念之情却无从倾诉,与此时两好友心中的深情相比,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只能四目相对,用眼神和心灵的默契来交流了,这此中的感情,别人怕是无从知晓了。这首诗也抒发了祖咏的一喜一悲之情,悲的是两人相见没多时就要再度分离,喜的是如此四年未见,并没有丝毫影响两人之间的友谊。与王维《喜祖三至留宿》相比,这首诗就多了些许的悲伤之情,即将离别的伤感成了全诗的基本感情基调。
  注 释:
  ①④⑤《全唐诗》卷一三一。
  ②《全唐诗》卷一二六。
  ③《全唐诗》卷一二二。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