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的哲学》中客观地描绘了一系列好坏不一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因此从表面看来它是一篇非基督教话语主导的小说。但是在深层意义上,小说却是以基督教带来的新价值、新视角来塑造其人物形象的。这体现了老舍对于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与态度。这种矛盾情感在中国现代作家那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关键词:老舍 基督教 矛盾情感 老张的哲学
“如实描写”的基督徒形象
《老张的哲学》描述了民国初期,北京市郊以老张为首的一伙地痞、乡绅谋求升官发财的种种丑行,同时表现了青年学生王德、李应在老张一伙迫害下争取爱情自由和谋生权利的失败。全书主要人物并不多,有老张、王德、李应、龙凤、龙树古、李老人、赵四、赵姑母、孙八爷、孙守备、蓝小山、南飞生等。在这为数不多的人物里面有好几个都是基督徒,如老张、李应、龙凤、龙树古和赵四。老舍本人是个基督徒,而这篇小说又以这么多的基督徒作主要人物,我们似乎很容易想把他的笔下的人物划分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两个阵营。但是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发现这种划分没有明显的意义。因为是不是基督徒身份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道德与行为。
最大的坏人老张也号称信基督,而实际上他同时也信回教与佛教,但从最根本上说,他只信钱。李应是个上进的好青年,他在各种社会压力与迷惘中,加入了救世军。对于入教原因,他自己说:“我想只要有个团体,大家齐心做好事,我就愿意入,管他洋教不洋教。”①在他看来,教会是个做好事的团体,“教堂里整齐严肃,另有一番精神”②。
龙树古是救世军军官。他入教的原因是想参加社会活动,但“不幸,他的社会,他的政府,许马贼作上将军,许赌棍作总长,只是不给和龙树古一样的非贼非盗的一些地位”③。找不到事情做,于是龙树古投到救世军都会,领洗做信徒。他决不算一个坏人。他虽是救世军军官,但并不依洋教欺压他人,他爱护女儿,无论如何不肯为经济问题而把女儿推进火坑。他也不太喜欢那些乡绅的低级娱乐活动。然而,即使按基督教的标准,他也决不是圣人。这一点从他争夺“郊外自治干成会”会长的情节中显露无遗。他也有世俗的夸富之心、争权之心,并且还极有手段,把老张这样精明的人都给打败了,最终当上了会长,可见他是精于此道的。另外,在他的车夫赵四跌伤腿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他似乎也缺少真正仁慈的心。因此,他入教的动机并不算纯正,道德也远算不上完美。他的女儿龙凤是个不施铅华的美人,活泼、大方而自然。她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女性,身上看不见一点儿传统礼教的束缚,这一点也许与她所处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不无关系。老舍写道:“龙凤是中国女人吗?是!中国女人会这样吗?我‘希望’有这么一个,假如事实上找不到这么一个。”④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她当成一个理想的现代女性来写的。
赵四是小说中的一个侠义英雄人物,也确定无疑是个正面人物。他本家境富裕,但他天性豪侠仗义、乐于助人,在疏尽家财之后遭到了社会的抛弃。他对社会、人性和善恶均发生了怀疑,但却无法找到答案。穷困潦倒之际的人最易受宗教影响,但“信孔教的人们不管他,信吕祖的人们不理他,佛门弟子嘲笑他……偏有那最粗浅而含洋气的救世军欢迎他和欢迎别人一样,而且管他叫‘先生’”⑤。只有在这里他才找到一点尊严,才找到一点人生的意义。于是,他加入了基督教,为教会做事,挣钱不多,但有乐趣。他认为基督教是好勇斗狠的宗教,“学学好勇,和鬼子一般蛮横,顶着洋人的上帝打洋人,有何不可”⑥。这种对基督教的认识虽然极其粗浅、荒唐,但却明显带着19世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回声。
看看书中这五个基督徒,从最坏的老张,到正面人物赵四、龙凤、李应,再到中间人物龙树古,全部都有。而在非基督徒中,像王德、李老人、董善人、孙守备等人的道德并不见得比书中那些良好的基督徒低,当然也有南飞生、蓝小山这些坏人,还有孙八爷、赵姑母这样的中间人物。因此,从人物的角色分配上,我们看不到作者对基督教徒有什么明显的倾向性。朱维之先生评论这篇小说时说:“老舍是个基督徒,但没有特别褒扬基督教,也没有诋毁基督教,他只是把中国基督徒的几种面孔,从实描绘罢了。”⑦
这种描绘的中立性更突出体现在其话语与基督教话语的疏离。在描写这些基督徒人物及其行为的时候,叙述的语言与语气,及对这些人物的品评,并无明显基督教的味道。这些人的入教没有任何的神秘气息,全都与现实境遇有关。他们的入教动机都不能说有多么纯正,与基督教强调对上帝、耶稣和天国的绝对信仰是有相当距离的。
小说深层的基督教文化底色
那么这篇小说在内涵上与基督教文化是不是就没有内在的关系呢?不是。从小说的内在基本主题上,我们却可以看出基督教伦理对他的巨大影响。只不过基督教的伦理价值与主题在这里是隐含的。小说中最大的坏人老张,他做的最坏的事包括虐待儿童、虐待妇女、买卖婚姻及纳妾。现存的资料表明,这些正是老舍本人在参加基督教教会活动中所要斗争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老舍有意把基督教当做一种批判中国国民性的新价值观,在此价值观指引下,他才塑造出老张这样一个代表了传统社会最丑恶的人物形象。把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主要反面人物,正好从反面说明老舍的价值判断与主张。又因为这些价值与主张是老舍在教会活动中反复明确强调的,因此不能不说这个人物与基督教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对于老张这个绝对的反面人物,小说与基督教文化更深层的关系却主要体现在对以孙八爷与赵姑母为代表的中间人物的描写。这些人按照常人的标准都是“好人”或“老实人”,更能代表中国国民的大部分。老舍认为,正是这些人把中国社会搞坏了。土乡绅孙八爷并不坏,但他一经老张的蛊惑,就立意要买人纳妾。小说的叙述者在此评论道:“老实人要是受了催眠,由慎重变为荒唐比不老实人还快。”⑧“好人受魔鬼试探的时候,比不好人变得还快。孙八好像对于买姑娘贩人口是家常便饭似的随便说了,不但一点不以为奇,而且催着别人快办。世上不怕有蓝脸的恶鬼,只怕有黄脸的傻好人。因为他们能、也甘心,作恶鬼的奴仆,听恶鬼的指使,不自觉的给恶鬼扩充势力。社会永远不会清明,并不是因恶鬼的作祟,是那群傻好人醉生梦死的瞎捣乱。恶鬼可以用刀用枪去驱逐,而傻好人是不露形迹的在树根底下钻窟窿的。孙八是个好人、傻好人,唯独他肯被老张骑着走。老张要是幸而有忏悔的机会,孙八还或许阻止他。老张明白他自己,是可善可恶的,而孙八是一块黑炭,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黑了,而且想不起怎么就不黑了,因为他就没心。”⑨这些评论无疑代表了老舍本人的看法。他1932年在济南的一个教会学校曾作过一个《以善胜恶》的演讲,认为“今日之社会”之所以恶劣,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不良”,而“经济困难”、“科学不发达”及“农村破产”只是表层的原因。这种人心不良在中国的突出表现是:“知恶而去作恶,尚可救药;现在的一般人已不知自己所作的是恶,试想这个人心坏到如何的程度了呢?”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那就是依靠基督教,使人们知善恶,并最终以善胜恶。这篇演讲的内容与《老张的哲学》中对孙八的评价是互相对照的,确定无疑地证明了这篇小说在深层内涵上与基督教文化的正面关系。
小说中另外一个传统“好人”是赵姑母。她拥有传统中国妇女几乎全部的美德,她全心全意地爱护和照顾侄女李静,对别人也充满善意,但是她同时也抱着传统的道德观点,坚决反对儿女的自由恋爱。“赵姑母的意见是:儿女不能有丝毫的自私,所谓儿女的爱情就是对于父母尽责。李静不能嫁王德,因为他们现在住在一处,何况又住在自己的家里。倘若结婚,人家一定说他们是‘先有后嫁’,是谓有辱家风。老张虽老丑,可是嫁汉之目的,本在穿衣吃饭,此外复何求!况且嫁老张可以救活叔父,载之史传,足以不朽!……有我们孔夫子活着,对于赵姑母也要说:‘贤哉妇人!’我们周公在赵姑母的梦里也得伸出大指夸道:‘贤哉赵姑母!’”?輥?輯?訛从老舍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赵姑母不是没有道德的人,相反,她是一个遵守传统道德的人。但这种传统道德在老舍看来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最终等于没有道德。如上所述,从这一时期老舍的思想来看,他认为真正的道德正是基督教文化所代表的道德理想。也正是在这种新的道德理想的观照下,对传统道德的觉醒和批判才成为可能。
矛盾情感及其意义
老舍对基督教呈现出的矛盾的情感态度经常使人对老舍的作品产生误解。朱维之1941年首版的《基督教与文学》的前言中提到,他的朋友对他说,《老张的哲学》是一部反基督的小说,但他看过之后认为不是这样,它只是一部比较客观地描述中国基督徒的小说。朱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小说在表面客观描述之后,其在深层思想意义上的基督教色彩。杨剑龙先生在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时,把现代作家分为四种:客观的研究者、皈依者、教会现状的批判者和受影响者。他把老舍列为第三种,即教会现状的批判者。?輥?輰?訛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同时也是简单化的。老舍固然在许多作品中批判了吃教者、中外传教士,但他的人格理想、价值准则无疑受到基督教强烈的正面影响。作家对教会与教徒的态度问题只是表层的,真正重要的是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真正深层的、内在的关系,即基督教文化对作家人格、价值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情感的矛盾具有非常现实的原因。近代以来的基督教传播是在西方军事、经济入侵的背景下进行的。老舍的父亲就是在与八国联军作战中牺牲的。因此,他一入教就积极参与基督教的华人自治工作,力图在保留基督教有益价值的同时与他在现实中的西方宗主国划清界限。老舍的这种矛盾情感在中国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中是非常典型的。除了极端虔诚的教徒,也就是杨先生所列的第二类作家(包括冰心、卢隐、苏雪林、北村、张晓风),杨先生讨论的与基督教文化有关联的中国现代作家大部分都是持这种矛盾心态的人。除了西方侵略对民族情感的伤害,矛盾的情感还来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对宗教的批判对中国的影响。比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等都是接受基督教中道德、美学、人道主义的积极因素,而对其宗教的外壳、中世纪教会历史多有批评。巴金、曹禺、郭沫若等人也是在批判教会的同时不知不觉在创作的多方面都接受了基督教的影响。因此,对基督教文化的矛盾情感是一种在中国当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只是在各个作家那里这种矛盾情感有其不同的原因和表现需要仔细辨别。如果仅仅简单地抓住矛盾现象中的一点,就会犯以偏赅全的毛病。
老舍的这种矛盾情感在后来的创作中呈现出两极化倾向,在有的作品中依照耶稣的理想人格塑造出一系列高尚的人物,如黄学监、黑李、钱默吟等;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则主要塑造出一系列吃洋教、搞侵略的教徒与教士,如柳屯的、多老大、牛牧师等。与这种极端的人物形象相比,《老张的哲学》更能体现出老舍与基督教之间复杂、紧张的关系,因此值得引起特别的注意。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⑧⑨?輥?輯?訛老舍:《老张的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62页,63页,80页,115页,135页,136页,119页,130~131页,159页。
⑦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305页。
⑩刘涛:《老舍的基督教信仰与救世观及其他——从最近发现的三篇老舍佚文谈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2)。
?輥?輰?訛杨剑龙:《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与方法》,《江西社会科学》,1999(1)。
(作者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