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2011-12-29 00:00:00王一丽刘学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叙事策略方面表现为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微妙缝合、历史叙事与民间传奇的深度融合、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的复调交响。就其发展趋势而言,个体叙事与个性人物塑造受到重视,成为创新的亮点。
  关键词:叙事策略 军旅题材 期待视野
  
  回眸近年来的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2002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炮走红,2005年《亮剑》稳坐央视收视率冠军宝座。从《和平年代》、《突出重围》、《DA师》的横空出世,到《炊事班的故事》、《幸福像花儿一样》、《士兵突击》的好评如潮,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成为荧屏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些作品突破了以往常规叙事模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套路,在叙事策略上有了新的尝试。笔者认为,个体叙事与个性人物塑造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创新的亮点。下面将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探析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微妙缝合
  宏大叙事、史诗风格可谓主旋律作品的美学共性。以往的军事革命题材创作,大视角、大叙事的作品居多,成绩不小,流弊也很明显,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有的作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片面追求大规模、大场面,内容空泛,人物扁平化、概念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引入,“新历史小说”作为一股文学创作潮流渐趋兴起。海登·怀特认为,任何历史叙事都是创作主体的个人化叙事,任何历史事实都是在想象中重生。“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作家们开始以‘个人私语’式的诗学策略消解着‘宏大叙事’视角,从微观的个人化‘视点’切入,以小见大,以点写面,把历史改写成了片段式的、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①影视剧创作毕竟不同于讲史,更不是历史教科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创作者也应突破“历史的写实”的窠臼。事实上,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小视角同样能反映大主题。当前很多创作者意识到追求宏大意义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局限,已经走上个体的叙事之路。如何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个体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是其在操作层面必须解决的问题。
  延续主流叙事风格,宏大叙事、恢弘史诗、壮观美学仍是军旅题材电视剧艺术审美的传统。近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了壮观美学风貌,通过以技术手段再现当时的战争场面,以真实的力量感染观众、震撼观众,强化其史诗色彩。《亮剑》采用了一些反映抗日战争的纪实性黑白影像,在形式上再现了当时的场面,在内容上通过画外音补充和丰富了剧情叙述语言,凸显了整部作品的宏大叙事的力量与质感。与此同时,宏大的战争以及社会历史背景成为主人公命运转折、形象塑造的背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的经验与命运开始被推到舞台中心,作品的主人公不再是历史的群像,而是具有个性和质感,是被历史大潮裹挟下的活生生的“这一个”,人物个性更加突出,人性开掘也更强调普适性和可信性。
  有的作品在叙事策略上表现为宏观虚幻与微观真实,同样达到了宏观叙事与个体叙事的微妙缝合。《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作品展现了人物近40年的生活历程,恰好与建国前后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如抗美援朝、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知青上山下乡、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等有关,但除了对抗美援朝等事件进行了正面表现以外,对其他历史事件与人物行为、命运之间的关系明显回避着。只把历史作为一个模糊的远景放置在人物活动的舞台深处”②。
  当然,故事本体讲述方式要改变,人物形象的塑造理念也要更新。毕竟故事要讲得动人,靠的还是人物——人物的性格、生活、命运,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要塑造更加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找到新的艺术表现方法。通过叙事策略的调整,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使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达到有机的契合。
  历史叙事与民间传奇的深度融合
  汉斯·罗伯特·姚斯在他的接受美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期待视野指在文学阅读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出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不是纯然的被动接受,而是存在一个先在的阅读基础,它会对阅读的展开构成限制。有些作品之所以不能感动观众,是因为其创作者有着某些思维定式,结果总是出现类似的故事框架、类似的叙事模式等。而只有当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影视作品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观众对其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传奇要素的添加。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都是来自民间的草莽英雄,他们的相似之处是身上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人生经历上,他们都凭借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而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亮剑》中,李云龙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只身赴楚云飞之约,炮轰“坂田联队”指挥部,大闹“聚仙楼”,处处彰显其传奇英雄本色。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之中,传奇要素的融入源自民间立场的英雄主义。“受中国史传传统影响的叙事,把历史传奇化、人物神秘化、超凡化,是心灵的需要,广泛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一种非凡的、带有陌生化和距离感的‘极品’人物,令讲述者神采飞扬,令接受者动容神往。”③《历史的天空》、《狼毒花》等作品继续着对英雄传奇故事的述说,带给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强烈震撼。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打破了以往人物抽象化、理念化的形象模式,将人物的重心回归日常生活体验,人物塑造更加个性化,人性开掘更具深度。譬如姜大牙、李云龙、狼毒花等,英雄身上的民间因素大放异彩。人物形象塑造开始向生活原生态转型,它标志着英雄形象塑造开始向生活本源的朴素美学回归。“他们具有常人的诸多弱点和毛病,但他们是货真价实的传奇英雄;他们有常人的烦恼和痛苦,但却始终以坚定、执著、单纯的信仰面对一切。这样的英雄形象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渴望挣脱世俗羁绊的梦想,在不违背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通过观看英雄的‘出格’言行,满足了观众心中英雄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欲望,并借以消解自身压力。”④
  可以说,李云龙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是他那处处可见的个性。他从不循规蹈矩,对上级指示不盲从,感情冲动,屡犯错误,并且火爆粗鲁,本位主义严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率真狡黠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粗糙”的英雄形象在军事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些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想象,展示了战场上我军优秀将领的个性魅力,尽管有时这些个性不无缺点,但似乎更具亲和力,也更为观众所信任、喜爱。
  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的复调交响
  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也是近期军旅题材电视剧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实文化语境下,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共同营造出征服观众的一个强大的“情绪场”。武侠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叙事类型,武侠文化传统是军旅题材小说具有魅力的重要来源。在现代战争的硝烟之中,任侠使气的武侠因子为作品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亮剑》中李云龙在鼓励战士斗志时常常说道:“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亮剑》中专门设置了魏和尚和段鹏这两个“武林高手”式的人物形象。李云龙的警卫员魏和尚个性鲁莽,武艺高强。当魏和尚被土匪杀害后,李云龙为了给他报仇,不惜违反军纪将已经投降的土匪头目砍杀,强化了其身上的侠义伦理色彩。新婚妻子秀琴被日军抓走,李云龙率部包围平安县城营救。李云龙的侠肝义胆、至情至性,打动人心。
  
  有学者指出:“‘传奇英雄 民族复仇’隐喻模式是一个既带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具有现代性的叙事模式,它隐含的意义在于:既体现了叙事者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继承,又体现了叙事者对现代意识的熔炼,还体现了叙事者用叙事拉动历史的愿望,即在超现实的完美价值追求中,抹掉接受悲剧的情感,鼓动接受者的正义的崇高。这个叙事模式突破了古代传奇狭隘的个人复仇模式,而将复仇的目标定位于民族大义的伦理框架之内。”⑤
  《亮剑》中的侠义没有完全等同于江湖道义,它承载着革命军人之间的战友兄弟之情,承载着军人荣誉和社会责任感。在攻打平安县城的紧要关头,李云龙宁愿选择牺牲自己刚过门的妻子而不愿意让自己的战士再多付出生命的代价,此时观众更多的是在李云龙的革命军人的身份认同基础上向这位草莽英雄致敬。严格地说,《亮剑》这部电视剧的战争历史叙述并不规范,创作者的主观意图过于明显,主人公李云龙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过于浓郁。但观众把它当做民族战斗精神的象征,原因何在?就在于《亮剑》不仅是一部战斗精神的历史传奇,更是一曲前所未有的英雄战歌。观众在欣赏和评说它时,更多的是怀着艺术的宽容,以及内心激情的投射。
  陈思和认为,实用理性与狂热的非理性的奇特结合,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因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军事生活、把战时军队生活方式视作最完美的理想境界,等等,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战争文化心理。⑥军旅题材电视剧将这种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联系起来,使主人公及其战友的革命精神有了终极意义上的提升。在作品中充满着昂扬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主旋律,一种侠肝义胆、挥洒自如的阳刚之美,集中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中国军魂,嫉恶如仇、勇敢无畏的军人品质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更满足了观众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审美期待。
  结语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使得现代工业社会的新兴艺术有别于古典社会致力于精神寄托、价值重建和灵魂救赎而具备了新的大众文化特点。作为主旋律的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如何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持续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毋庸讳言,近年来电视剧叙事策略的变化,是当前主流4dc86b349a8769bcfaee19d5b9f48dba7d251d4fb786a54c808887c632b84ff1意识形态诉求与文化环境制约在电视剧创作中的双重投影。一方面,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承担着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谱写新时期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使命;另一方面,在当下大众文化背景之下,其又处于多元文化话语的对话与交融之中。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受众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对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作品的期待。军旅题材电视剧只有不断创新变革,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诉求。在当前多元文化共生、大众文化日趋主流的叙事语境中,叙述策略的推陈出新也是不应忽视的探索方向。[本文为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0JC012)]
  注 释:
  ①傅逸尘:《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生活质感、生命深度和生存状态》,《艺术广角》,2010(4)。
  ②戴清:《叙事差异与价值取向——〈激情燃烧的岁月〉系列文本研究》,《现代传播》,2002(6)。
  ③吕益都:《本土化叙事的智慧——“十七年”军旅题材类型片创作的启示》,《当代电影》,2005(3)。
  ④张新英:《新英雄传奇的回归和传统叙事模式的魅力——评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倾向》,《声屏世界》,2007(2)。
  ⑤王寰鹏:《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和喻义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⑥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王一丽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刘学义为吉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博士)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