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主体性迷失的表征

2011-12-29 00:00:00邹火明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当下,作为教育主体和主要对象的大学生们用激情、才智和活力把圣洁的象牙塔装点得五彩缤纷。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在各高校的BBS上面,也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另一面:牢骚、抱怨甚或谩骂。这个群体既热情似火又落寞颓丧,既自由自在又郁闷失措,既勇于担当又冷漠沉迷……为了对这一矛盾中的群体进行较为科学的界定和测量,我们选取了“主体性”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大学生与网络”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出当下大学生主体性迷失的六大表征,并提出三点对策以期引起传播学界和教育学界对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不只是学业的,还是人文的、人格的。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形式,以纸质问卷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6份,回收率93%。本次调查的重点是一二类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0份,回收率达93%,网络调查共有120人参与。
  调查内容和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围绕网络时代大学生与网络、计算机的关系这个主题进行设计。因为从我们的观察中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多与对网络、计算机的不合理、不正当的使用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5个问题,包含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情况、使用电脑的主要目的、上网时间、上网经常做的事、对网络信息的态度、对网络生活的态度、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认知、参与过的网络行为、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所期望的网络世界等。
  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整体分析和对比分析。在总体统计大学生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等级评价尺度法测定对大学生的影响效果(另文详述)。即将其影响划分为若干个维度,分别用“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标志,然后对影响效果百分比加权求和,以探明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主要结论
  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当下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一种显著的特质。计算机和网络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偏颇与陷落也已开始出现:过度地沉湎导致沉迷和成瘾;无所不在的虚拟导致对实在、客观、具象,甚至现实的逃离或否定;盲目地自尊、自信、自大导致感性化和情绪化,容易被操控,不经意间成为网络流民和网络暴民,在极度张扬主体的同时导致主体性的迷失。通过本次调查,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中拥有电脑的比例大,但用电脑做什么还是一个亟须引导的问题。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达到48%,其他人也通过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和社会网吧经常使用电脑。在“用电脑做什么”的选项上,32.9%选“学习”,33%选“娱乐休闲”,14.5%选“考研找工作”,15.8%选“没考虑过”。而80%的学生在回答“电脑使用中涉及专业的内容多吗”为“不多”,在“个人有了电脑后,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回答中,78%的学生选择“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皆表明,对新媒介、新工具的使用,并没有让当下的大学生获得预期的效果。这显然背离了初衷,也显现了高智能人群对新技术的低智能运用。这不能不说是当下高等教育一个颇为尴尬的现象——睿智的自主的一些大学生被世俗化、娱乐化、感性化的网络俘获了!
  大学生对真假信息的鉴别能力(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在对《东方今报》报道的《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房》的真假辨识中,有近40%的学生认为“可能为真”,10%认为“肯定为真”;而在对“从网络上获得信息的信任度”上,情况也不容乐观。这表明,当下的大学生还不完全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鉴别、评价和掌控的能力,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对网络有着“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态。在“对于网络生活的态度”的调查中,58.3%选择“交流方便、信息充足、促进学习和工作”,35%选择“无聊了就去上网,时间久了又会厌烦,甚至排斥网络”,21.7%选择“网上很复杂,需要时上一下”,10%选择“上网不好,会引起生活的空虚感和无力感”。而对“你有沉迷网络世界的经历吗”,回答“有”的占18%,考虑到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回避心态,实际比例可能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这些皆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面对网络时,有一些力不从心之感,最后导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虚拟引发的非人格化存在。在现实社会中,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乐有愁、有是有非、有美有丑的具象存在。总之,是“活生生的”,是一个独特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人格化“个体”。但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得以抛掉现实的重担,给自己披上一张美妙的“画皮”,或者去“潜水”。在调查中,有83.9%的人是以匿名方式上网,16.1%的人有时匿名,有时实名。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是隐藏在电脑后面,以一个符号的方式在网络世界里游走。这些“隐身人”表现得大都自由、大胆、狂放,很多人与现实中的“我”判若两人,从而导致了“自我”的分裂,“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背道而驰,少数人陷入非人格化的境地而难以自拔。
  围观、注水、拍砖等导致的情绪化、浅表化状态。网络围观本来是一种中性的行为,是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而产生的。但由于被围观对象的独特性、敏感性,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往往使得舆论大哗,甚至是事件升级。而由围观而起哄,发难则往往会形成“网络暴力”,青年学生则在有意或无意中当了一回“网络暴民”。在调查中,有24.1%的人参与过网络围观,并进行道德审判,企图掌握话语权;25.3%的人使用过人网搜索,有意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甚至从“看客”变成了“帮凶”。
  非主流的网络恶搞、网络炒作和主体情感迷失。网络恶搞具有解构性质,其对传统和正统的物质和精神进行消解和重构,变成新的非主流的东西;网络炒作是一种市场背景下的商业营销行为,是娱乐、传播和商业杂交而孕出的怪胎。如“贾君鹏事件”是利用了人的情感,芙蓉姐姐和凤姐事件运用的是“丑陋原理”,其暗合了人们的反传统、非主流、非本质的小市民心理和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望”。在调查中,32%的人参与过网络炒作(发帖、跟帖、写博客关注或助推某一事件),22%的人参与过网络恶搞(按自己的方式恶搞公众人物、事件、电影等)。而情感迷失主要表现在沉溺于网络游戏、网聊、网恋等虚拟行为,有34%的人经常进行网络交流(聊天、网恋),30%的人经常玩游戏,且常常被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吸引。更有个别同学在调查中说,只有网络才能让自己兴趣盎然,精神焕发。
  对策建议
  网络狂欢在带给人们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迷失。一味沉浸在狂欢之中,就会迷失自我和丧失主体性,就会被异化、被现实所驱逐,变成“单向度”的和“扁平化”的非人格的“人”。当下的大学生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有为的,但面对网络而出现的种种不适,特别是不经意间造成的“主体性迷失”,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非如此,则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主体性意识培养。主体性意识培养,关键是认识和定位虚拟和现实中的自我,对自我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自律性和网络的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共享性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样,人们就能够理性地使用网络,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规范,真正让网络为我所用,为自我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可能性。
  加大主体间性教育的强度。主体间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型教育,更是一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育革命。以前的教育,往往只见物不见人,只见分不见人,一个模式、一个尺度,湮没了天性,堵塞了主体的丰富性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主体间性教育是让教育回归本位,真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是从教师主体转向师生共为主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互动性、共享性而开放的、创新的教育。
  加大媒介素养培育的力度。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培养,“首先要确立长远而务实的培养目标,制定媒介素养培养计划”①,要让其真正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时代充分张扬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成长为有德性、有理性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2010A104)
  注 释:
  ①邹火明、谭丹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对策》,《新闻爱好者》,2009(12下)。
  (作者为长江大学新闻系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