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深度报道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田明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如今,新媒体的迅速成长给党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具有时效性、可读性的深度报道成为媒体激烈竞争下党报谋求自我突破的必然选择。
  激发读者信息时代深阅读的兴趣。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读者从过去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如今的信息发布者。以快餐式、搜索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被大众广泛接受。这些新的变化,促使党报进入“深读时代”,读者对新闻事件深层次阅读的需求,为党报做好、做深、做透深度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党报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时,仍保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党报具有多年来树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它有专业化的新闻队伍、优质的信誉品牌、严密的采写流程、广阔的信息渠道,这些优点都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可以取代的。如今,大众绝不会仅仅满足海量信息的浅阅读,他们更渴望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吸引读者深阅读兴趣的内容是告诉你为什么、还有什么,提供新闻的同时对热点事件进行高效策划,进行持续的系列报道、深度报道、解读报道,侧重提供新闻的背景、细节、解读、评论,发出权威的声音。正是这种以充分采访调查为基础的深度报道,使党报扬长避短,独树一帜,真正成为一张有深度的观点纸、思想纸。
  民生视角是党报深度报道的灵魂。深度报道要求我们紧扣时代脉搏,问诊社会问题,以多侧面、多视角、多方位探索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想写好党报的深度报道就要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调查,大量使用鲜活、有乡土味的平民化语言,通过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报道,挖掘新闻内核,才能揭示热点事件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真正见思想的深度报道来源于火热的生活中,出自农村的田间地头,农民的生产劳作中,因此民生视角才是党报深度报道的灵魂。河南日报(农村版)作为一份面向农村基层读者的党报,我认为要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就要沉下身去,走田埂、进农户、话家常,亲身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才能扎实透彻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深度报道来。为了挖掘新闻深度,延伸阅读空间,河南日报(农村版)专门将四版作为深读版面,刊发了许多有特色、有思想的深度报道。农村版要做好深度报道,就必须把田间地头当舞台。记者要接“地气”,新闻才能冒“热气”。手中掌握大量鲜活素材,写稿子才有底气。
  以小见大层层发掘“新闻内核”。深度报道是党报记者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目标。要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在采写稿件时一定要精准地选择切入点,进行细致入微的采访调查,选题以小见大,层层发掘新闻价值。“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后,河南日报(农村版)专门在二版开设“记者下乡”栏目。笔者采写了《现代气象给农民安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一文后,对探索深度报道更有感触。在采写该篇现代农业气象为农服务的报道时,笔者前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选择了做得较好的中牟县。通过对各个村子、县气象局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细致采访,笔者发现要解决农村气象“最后一公里”这一问题,村村都应建立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这样布点越多越密,发布的气象信息就能更准确、及时到达村头。正是通过走田间,到地头,亲身接触农民的生活本质,才扎实地采写好了本篇深度报道。笔者在采写该报道时体会深刻:从现代农业气象对一个村子、一户农民的影响写起,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描述,以小见大,有利于发掘和剥离新闻内核,使文章上升到对如何破解农村气象“最后一公里”这一问题的思考上来,报道分析了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气象问题,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面化特点,引起热点新闻事件的持续发酵,吸引农村读者持续的思考和情感的追随,催生出新的后续报道,形成新的社会关注点,提高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思想性。笔者在实践中感受到,农村的土壤中滋润着新闻的生命,要增强农村版的亲和力,提升深度报道的感染力,就必须“接着地气采新闻”、“光着脚板跑新闻”,真正深入到农村一线,呼吸田间地头芳香的泥土气息,用一个记者敏锐的触觉,敏感捕捉新时期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变化的脉搏,采写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做出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的深度报道是新形势下拓宽党报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深度报道可有效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还原事件始末,有利于剖析事理,谈透问题,充分给予读者对社会问题的知情权。但要正确自如地运用这一报道方式采写出更多有思想的深度报道来,还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探索。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