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中的日本形象

2011-12-29 00:00:00吴赛华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①,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关键词:《良友》画报 日本形象 中日交流 图像 视觉传播
  
  随着印刷出版事业的日益繁盛和传播技术的日渐发达,相对于早期的文字符号传播,图像等视觉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另一传播信息的符号。《良友》画报采用图片、漫画、摄影、文字等多种符号形式,率先使用影写版技术和照相版三色印刷,开启了中国画报史的新时代,它详尽报道中外时事,介绍美术名作、文化艺术等,对于日本形象的展现也不遗余力。《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认为《良友》画报能畅销五大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对时事的重视,这也是《良友》画报在20世纪20~40年代中日关系恶劣、战乱不断时期真实展现日本形象的价值所在,这种视觉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及对受众日本印象的塑造。
  《良友》画报简介
  《良友》画报1926年2月在沪创刊,由良友印刷公司出版。初为月刊,自1934年7月改为半月刊,半年后,又恢复为月刊。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停刊三个月,之后出了两期16开本,随即又恢复为9开本,出了6期后再次停刊。1939年2月在上海复刊,正常出版至1941年12月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刊。1945年10月在大陆出版了最后一期。《良友》画报共有五任主编:伍联德、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张沅恒。其图片涉及广泛,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良友》画报单期最高印数曾达4万份,半数分销海外各地,所以人称有我国侨胞的地方,pwuvMTwl+V65P/l2amAHQ3R2lEzGgppum3T+jmZieKk=一定能找到《良友》画报的读者,享有“良友遍天下”的美誉。
  运用图片进行报道是《良友》画报最突出的特色。20年间,它所刊登的彩图有400余幅,照片达3.2万余幅,展现出一幅幅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之风云变幻、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名胜古迹的巨大画卷,为后人通过精彩的图片了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现今的读者来说,《良友》画报中史料之丰富,足以成为考察一个时代的窗口。
  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国人就对日本充满了好奇与想象。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一直想要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2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萌发,频频借口发动战争,国人震惊了,对这个敌国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而作为那个时期中国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画报,无疑给国人打开了观察日本、了解日本的一扇窗户。
  日本图像主题聚焦
  《良友》画报中关于日本的图像内容丰富驳杂,但因中日关系处于特殊时期,还是以中日战事类为最多。从《良友》画报的目录和画报各个专栏里涉及的日本图像(如“国际话题”、“国际时人素描”、“国际舞台”、“世界各地婚礼写真”)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主题类型:
  中日战事类。此类数量最多,从当时的中日关系来看也说明媒体在民族救亡中所展现的时代内涵。“面向全国,建构了对民族和民族主义核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②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忧外患,尤其是日本正处心积虑地准备对中国大肆侵略。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震动全国,5月30日出版的《良友》画报第26期上作了多达8个版面的报道,刊载了万国新闻社王小亭冒死所摄关于日本出兵山东酿成惨案的十余幅图片,“北伐军入济南及被日军缴械”、“日军在济南武力行动之情形”等图片中北伐军被日兵缴械捆绑如囚徒,有眼鼻被割去或用火油烧死的惨状,令人战栗,将日军施虐的猖狂和我军死伤的惨状一一呈现。第28期“纽约华侨反日暴行巡游”代表了海外侨胞的爱国行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良友》画报第62期10月号随即刊载了“日本侵占沈阳”、“暴日横行”为题的多幅照片,真实地展示了日兵侵略的凶残、中国人民的苦难,将一个借口对中国实行武力侵占的日本军国主义形象公之于众。第64期还利用漫画手段刊载一幅题为《国难感慨》的画,画上一辆涂满抢劫、残杀、死亡的日本列车轰隆隆开进中华民国的大门,而张学良则在门旁弓腰旁观,形象直观,发人深思。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至日本投降也就是《良友》画报在大陆出版的最后一年1945年,在这八年抗战中以抗日主导思想为理念的《良友》画报与中日战事相关的题材更是数量庞大。日军“八一三”侵沪后,上海许多刊物包括后来办起来的“与《良友》画报同类的画报如《时代》、《美术生活》、《新生》等均先后停刊,《良友》画报是唯一从上海迁至香港出版的画报③”。在1937年7月15日出版的第130期,刊登了中国军队坚守卢沟桥的大幅照片,还刊出了抗敌负伤的士兵、事件发生后中日双方代表用绳索缒入宛平城举行停战交涉的图片。抗战过程中,战地摄影记者还为画报拍摄了大量抗战前线的照片,比如俞创硕奔赴华北前线,拍摄的战士严阵以待抗击日寇的多幅新闻照片。在揭露日军暴行方面,记者王小亭在“八一三”日寇的硝烟中拍摄的在战火中失去了父母,跌坐在残垣断壁下啼哭的婴孩的照片。
  众多反映日军侵略的照片有力地控诉和揭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良友》画报就是通过这些现实的、贴近的、真实的图片,附以简单的说明,将文字与图片有机结合,通过视觉传播,给受众带来极大的震撼,日本帝国主义继东北之后,妄图掠夺华北的野心跃然于图上,并深入人心。
  日本时事类。《良友》画报第2期“日本加藤首相逝世”的图片新闻,刊登了加藤首相学生时代的照片,并附文字说明:“于去年卧病旬日,忽而薨去了。日本人很是哀悼而痛惜的,但我却是不然。他死了我独不悲,反而很快乐,为什么呢?恐怕不要讲,我们中国人大半都像我的意念吧。我这番话或许有些人会说我太无仁心,但是我再进一步问问:我们中国的二十一条由何而来?由谁而来?更还有立那种日本对待中国不利的条约是谁最剧烈主使的呢?诸位想透恐怕不独不哀他的死,还要吃他的骨肉呀。”④第15期将国内二十一条的重要人物以及日本政要人物如日皇大正、日外务大臣加藤高明、日首相大隈重信、日使日置益等一一示众,并刊登《二十一条密约》摘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其建构的日本政治人物形象地呈现给受众,作为反面教材使受众树立民族的正气。
  《良友》画报第74期刊出漫画,将日本军政要人与汉奸的丑恶或凶残嘴脸暴露在公众眼前。另外还有日本横滨开港纪念盛会、瑞典皇子参观日本天皇陵墓、日本皇子高松宫游览朝鲜名胜、日本新旧天皇交替、日本海军登岸、日本铁路覆车惨剧、日本第一次普选各党之竞争及胜利者之庆祝,均为简要的图片新闻。
  日本社会及猎奇性的展示。这类信息包罗万象、纷繁杂乱。从皇室、首相、明星到普通妇女,从军事兵器展示到弓术、舞蹈表演、音乐会、绘画艺术和服装、发式,可谓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如日本影星歌川子女士、扶桑电影界明星之姿态、日本皇宫壁画、日本新兵器等。第9期以两个版面刊出10幅照片,均为身着泳装姿态各异的日本女子,标题合称《扶桑女子出浴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⑤用猎奇的眼光看日本,想象日本。第44期“世界各地妇女”用两页的版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世界各地妇女的文化特质和生活习俗,其中认为日本女性最温柔,以服从为美德,服装之款式及配色皆美。以图片的传播优势建构了日本女性的特点。第101期“民族的象征”选择了各个民族国家的代表性建筑,演绎被人们集体认同的符号意义,其中富士山作为日本的代表,象征着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精神。
  
  《良友》画报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的窗户,以视觉的独特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扫描,为受众描绘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日本图像,呈现出了一个多彩的日本社会面貌。
  中日间的交流。虽然20世纪20~40年代中日战事不断,但两国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因此断绝。作为“以摄影、绘画方式所产生的图像作为其话语系统的主要表达符号”⑥的《良友》画报尤其关注中日间的美术交流。
  《良友》画报1926年第11期的美术展览会一栏中有一张题为《美术展览会中日本画家挥毫及当时的观众》的照片,在1928年第25期上有一张中日艺术家的合影,署名“日本绘画家有岛生马氏(左第二人)游沪摄影”,合影中还有画家关紫兰、陈抱一和他的日本妻子陈范美。在1929年第39期艺术界一栏还刊登了同年参加全国美展的日本画家寺内万治郎的另一幅画作《镜》,在这幅画的旁边有两行小字“日本第九届帝国艺术展览会获最优秀奖作品”。据了解,1920年至1930年共举办了五次“日华绘画联合展览会”,1930年年初在五届日华绘画联合展览会的基础上,中日艺术界同志会最终成立。《良友》1930年第44期上就刊登了“中日艺术同志会在觉林开幕会宴留影”,这张照片是中日美术界交流史上非常珍贵的图片数据。
  此外,《良友》画报1931年第58期“中日绘画展览之中国出品”,1934年第91期的“中国留日学生美展出品”,其他一些绘画展栏目里也有不少日本图画和国人参展图画,《良友》画报通过这些图片展现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友好一面,不仅给受众以视觉上美的享受,而且加深了对日本艺术界的认识。
  除了美术上的交流,《良友》画报1926年第8期刊有“日本马术大家小仓丰来华游历”,第9期“中日联欢会庆赏中秋”,报道称为晚会特制之月饼,“一面印中日邦交圆满,一面印中日人民团圆”。第17期日本“佛教徒来华视察团”等,不管是带有外交性质的还是民间的中日交流,这些图像的建构多少塑形了受众日本友好的一面,在这战乱年代显得格外重要。
  结语
  《良友》画报历时20载,1954年从上海迁居香港出版,“继续秉承其为时代立言造像的一贯传统”⑦在过去的20年内忧外患时期,在中日关系恶劣时期,《良友》画报践行创办者伍联德“以出版业保国育民,以印刷业富国强民”的使命,使其成为“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不可多见的文化刊物,其刊行时期之长、印刷装帧之美、内容之丰富、影响范围之广以及艺术与文化两大主题的默契……堪称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⑧
  分析重现画报中的日本形象,我们发现这纷繁庞杂的图像中一个对华扩张侵略者的形象与一个先进、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形象以及民间友好交流的并存,而这些形象的建构基于《良友》画报五任编辑者各自的编辑视野,实现了这一多重形象的传播。因为画报选择怎样的日本图像、描绘如何的日本,都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受众的日本印象,受众正通过对画报中日本图像的共同阅读,建立起趋向划一的日本形象。
  作为20世纪民国时期20年内认识、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媒介,《良友》画报通过编辑的选择、重组所刊载的日本图像以视觉传播进入公众阅读的视野,参与了这一时期国人对日本形象的建构。
  注 释:
  ①②⑥⑦⑧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第152页,第203页,第362页,第336页。
  ③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④《良友》,1926年3月,第2期。
  ⑤刘永昶:《民族救亡中的商业媒体觉醒——以〈良友〉画报为例》,《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
  参考文献:
  1.《良友》画报1~172期。
  2.臧杰:《天下良友——一本画报里的人生“传奇”》,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3.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