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画面文字的辩证思维

2011-12-29 00:00:00梁玉川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一篇好文章并非是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也并非是一篇好文章。写文章靠的是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而电视解说词既需要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又需要生活真实、心理真实、哲理真实的画面思维,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这里,笔者就电视记者对画面和文字的运用,以及在运用中的思维方法予以探讨。
  画面文字 辩证运用
  画面与文字是电视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是一个主题下的两个方面,没有轻重之分、高低之别,只不过有时画面优势突出,有时解说词优势突出。如果要总结我国电视解说词发展的道路及趋势,形象的概括可能是从“听得懂的解说词”向“听不懂(见)的解说词”的趋势发展,由听电视向看电视发展,听的空间在缩小,看的空间在扩大,电视画面的表现功能在进一步提升。在电视节目创作中,特别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听得懂”与“看得懂”的讨论和先写稿后拍画面与先拍画面后写稿之争论。上世纪80年代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一些被当时人们拍手称道的纪录片,都是文字稿写成之后,再拍画面,以解说词为中心,解说词在很多时候都有效地支配着画面,创作者通过解说词的形式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画面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90年代之后的纪录片《望长城》是先拍画面后写解说词,虽然解说词(即文字稿)的篇幅减少了,可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与现场感突出了,电视画面的空间得到了大的开发,构建了一个新的观众参与的、开放性的、生活气息浓厚的电视纪录片意义上的开放系统,推动了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上的创新。
  现在虽然争论的硝烟逐渐散去,但在电视节目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对“先写后拍”、“先拍后写”和“拍写结合”仍在探讨。电视媒体是声像合一的综合艺术,以看为主,以画面为主。画面传达的信息是眼见为实的真实场景,最能体现新闻真实性和可信性,最能吸引眼球、打动观众。因此作为电视记者,一定要用好电视画面这个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充分利用其声像一体化的传播优势。
  然而,电视图像虽然直观真实,但也有很多缺陷,譬如画面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局限性和表象性等。这些缺陷需要通过解说词去说明、解释、挖掘、深化。如电视画面中出现一个人,这个人何其人也,姓甚名谁,需要解说词来说明,还有这个人的过去、未来以及这个人背后的故事,单靠画面是不能表述清楚的,需要解说词进一步告诉观众。因此,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点睛之笔,需要电视记者在文字方面有一定的功力,在写解说词时要心里装着画面,在尊重画面的基础上,提升文字对画面的诠释能力,达到画面和文字各尽其能、交相生辉的效果。
  尊重画面 再现真实
  尊重画面,是指尊重电视画面中传达的眼见为实的真实信息,充分利用画面,发挥电视画面的功能和作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所有纪实类作品创作的基础。电视新闻正是以电视画面的真实再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真人、真事、真实场景求知、求真的视觉需求。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什么观众对一些电视新闻不买账,原因是一些电视记者把主观因素强加在了电视画面之中,造成了解说词画面两张皮,实质上是一些解说词偏离了画面反映的事实。如有一则消息写道:“记者今天在某村的烟田看到,200多名男女劳力投入到紧张的烟田移栽中。”可画面中只有十几个人,观众听到的与记者摄像机拍到的差别太大,难免产生质疑。这里面的原因或许是摄像机没有拍到位,或许是就没有那么多人,写稿时说了假话,总之难以让人信服。因此,电视记者在写稿时要尊重画面,要以画面为依据,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保证其真实性。
  电视记者在捕捉现场画面时,可能会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失去转瞬即逝的拍摄机会。然而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变化,作为电视记者要比非电视记者有更大的恒心、更强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把摄像机当做“眼睛”观察事物,洞察世界,记录下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生活,给观众提供最真实、最权威、最可信的视听信息。
  拍到了真实并不等于表现了真实。拍到真实,只是完成了素材的采集,如何保持画面的真实性和表现的真实性,还需要记者具有表现真实的意识和取舍画面时反映真实的编辑能力。
  电视记者在剪辑中是不是用真实的眼光来看素材、编素材,对表现真实影响很大。如果把纪实画面剪碎了,把有信息的画面剪掉了,还是等于没有拍到纪实画面。因此电视记者在剪辑画面中,要有政治意识、辩证意识、客观意识、整体意识等素质,用纪实的眼光去分切、去表现,达到编辑中事件真实、场景真实、心理真实、哲理真实和逻辑真实。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有句名言:“你拍摄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而由于你把它的细节作了编排,你又解释了生活。”电视记者仔细品味格里尔逊的这段话,会对拍摄真实和表现真实有一定启发,有利于画面从真实生活中来,再去还原生活本质的二次创作。
  注入灵魂 彰显理性
  电视记者不仅要充分利用电视画面表现真实的特性,同时还要运用一些电视画面表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让电视画面变为传送理性思维的载体。譬如:电视镜头上出现一碗水,可这碗水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含义也许很多,关键是看记者对电视画面的理解和运用。“这碗蜜糖水,是老妈妈为八路军小战士准备的。”这碗水承载的思想内涵是军民鱼水情。还是这碗水,它传达的也许是另外一种思想:“平时你在交警指挥台上站着时,一口水都不多喝,怕工作时间上厕所,今天你从岗位上下来了,就放心地大碗大碗地喝吧!”这碗水表现的是敬业精神。在这里,这碗水所传达的信息,并非画面本身,仅是道具,而赋予了“道具”新内涵的是解说词。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利用电视画面表意的不确定性注入新的思想的解说词,并不是随意添加的,也要尊重画面的哲理真实和逻辑真实。优秀的电视记者往往追求一种同拍摄对象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把客观现象(即电视画面)用自己的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写出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解说词。如汝阳电视台的纪录片《心愿》,其中有个画面是:忽明忽暗、时近时远的马灯,作者在这个画面中写了这样一段解说词:“这盏马灯是老狄在山林中晚上巡山时的照明工具,如果村民们哪一天看不到马灯走动,也许他们会说老狄病了,这马灯惩罚过盗树的,同时也得罪过老狄的亲人……”在解说词的引导下,画面承载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实现了外表真实与内涵真实的结合,生活真实与思想真实的延伸和深化,是文字稿创作者与拍摄对象的心灵沟通,是理性思考蕴涵于素材中的精神表现。
  解说词在对画面精神内涵的引导中,能使一个无生命的画面焕发生命活力;能使一个具象画面转变为无限的想象空间,实现其注入灵魂、彰显理性的目的。
  作为电视记者,既要充分利用电视画面表现真实的功能,又要充分运用一些能够作为载体的电视画面承载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深化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让真实性和思想性植入画面之中,提高新闻和纪实性电视节目的质量。
  (作者为汝阳县电视台副台长)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