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媒体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各家媒体都在追求自己的独家新闻,即使不是独家新闻也要求写得与别人不一样,以便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过去单纯工作总结式的新闻报道已不为大众所认可,教训式的新闻、信息通报性的新闻被媒体自身所抛弃。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生动可读的新闻,笔者认为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数字罗列。一名职业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能够讲好的故事给读者听。而不少记者在写作中往往只注重把事实罗列出来,甚至是把一堆干巴巴的数字罗列出来,很少考虑读者的阅读偏好。完成写稿任务的心切,雕琢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故事的心少,以致很多稿件都成了一般的信息,甚至把重要新闻都淹没在惯常的写作形式中。
一位美国新闻学教授指出:“我们的报道中充斥着满是事实和数字的句子,我们不得不将它们分成小节,以免混作一团。我们完全可以不这样做,让我们删掉所有死板的引语、偏激的句子和空泛的说教。我们可以不用只有内幕人士和读报癖者才能理解的行话和语言。我们还能剔除一切陈词滥调。”①
干巴经验。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虽然这样的消息是反映工作的,但并不是说就不能写得生动活泼。有的作者写稿的时候不注意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而是大段大段地抄工作简报或总结,其结果是让人不忍卒读。
常识错误。一家报社的一位编辑在编写一篇反映河南周口某县一个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时,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想当然地把主人公生活的地点改写成“他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事实上,周口市是一个平原大市,连一片丘陵也找不到,更不用说什么小山了!这种常识错误让读者看后一定会对新闻的整体可信性产生怀疑。
故弄玄虚。新闻作品要表述一种观点,一定要让一个准确的信源说话,不能拿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专家”、“有关人士”、“业内人士”来唬人。我们经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记者在新闻中想表达某种观点,因为时间紧,或者一时联系不到相关方面的学者、专家,就自己编了几句话,美其名曰“有专家评价说……”。事实上,这个所谓的“专家”,根本就不存在。但笔者认为,有些小人物因为其所从事的工作、所在的岗位不同,他们长期关注的内容、谈论的观点,会更加有说服力。“术业有专攻”,引用他们的观点,对于提高我们报道的可信度、权威性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故作高深。新闻语言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但是,有些记者在写稿时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文化层次不一、欣赏水平不同,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导致稿件看着很“高深”,读者却难以理解和接受。比如防“火灾”非要说成防“祝融”,说到老年人一定要用“耄耋”,等等。
头重脚轻。这种类型的新闻指的是把所有新闻都写在导语里,导致头重脚轻。例如2000年9月7日《羊城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导语:“本报福州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