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信息渠道无处不在的今天,怎样才能让人们继续关注广播,怎样让广播新闻节目吸引更多的听众,这是摆在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多年来,笔者所在的清丰县广播电台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让民生新闻在广播节目里唱主角,大大增强了广播节目的吸引力,使广播新闻节目焕发出新的活力。
巧妙安排,让社会民生火起来。清丰县广播电台作为县级电台,受地域、频率资源、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很多记者身兼数职,仅政府会议、社会活动的采访报道就要花去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从而导致民生新闻的报道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怎样做到统筹安排呢?我们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除了县里的重大事件外,每期10分钟节目中的会议消息和领导活动内容一般不超过3分钟,并且大都以“要闻简讯”的形式出现,剩余7分钟左右全都安排民生新闻,其中影响较大的,我们会尽量安排在头题播出。
下面以一期节目为例:
(内容提要)
夏固村36位好媳妇拉着公婆逛新城
反季节蝈蝈在职业技术学校成果出壳
“斗羊会”火了伍仙镇
(最后播出一组要闻简讯4条)
省市教育督导组来我县指导工作
全县办公室工作会议召开
我县举行计划生育奖励基金发放仪式
我县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节目将新鲜的民生话题列在突出位置,仅内容提要就会抓住听众的耳朵,吸引听众继续关注详细内容。整个节目的编排既把具有可听性的内容放在了重要位置,又照顾到其他时政要闻,这样的巧妙安排,是县级电台在资源缺乏的困境中,为民生新闻找到的一个出口。
深入基层,把鲜活之“鱼”钓上来。为了获取更多的民生信息,记者放弃办公室的舒适环境,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克服信息渠道不畅、交通受限等重重困难,进行采访报道,以期将鲜活的新闻“钓上岸”。例如2009年12月28日编发的广播特写:《农民葛石坤的“一天两破例”》。由于清丰县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从2010年起,年满60岁的清丰县农民可以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这成为当时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政策信息。我们敏锐地抓住这一热点新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6个基层乡镇,采访了35个农民家庭,将鲜活的参保新闻“钓”了出来。其中纸房乡张二庄村62岁的农民葛石坤一家最具特点。参保后,滴酒不沾的老葛不仅高兴地喝了酒,还把以前准备用来养老的4.1万元钱提前取了出来,准备买一辆面包车。这说明国家的参保政策不仅使广大农民老有所依,而且使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广播特写《农民葛石坤的“一天两破例”》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提高品位,把新闻价值挖出来。近年来,清丰县广播电台民生新闻坚持“三贴近”原则,受到听众的极大关注。但是民生新闻报道经常会出现选题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较低的情况。为避免浅显报道的出现,我们建立了详细的听评制度,严格把关,在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的同时,做到每个节目都有“听点”,每个“听点”都有“品位”,以保证节目的质量。
今年3月中旬,清丰县和其他一些地方一样突现食盐抢购风,不明真相的群众蜂拥到超市抢购食盐,一时间盐价暴涨。记者立刻抓住这个民生热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对抢购食盐的疯狂现象进行了采访报道和深入挖掘,并配发了新闻评论:《谎言何以引发“盐荒”?》同时邀请县商务局、盐业局等有关领导做客直播间,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很快澄清了谣言,稳定了盐价,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也获得了百姓的赞誉。
清丰县广播电台民生新闻的选材来自于清丰县民众的日常生活,一些热点、难点的话题,虽然琐碎繁杂,但是在节目的关注下,不仅得到了解决和处理,而且能够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打造精品,把地方特色亮出来。民生新闻来源于基层,立足于本地传统文化,具有天然接近性,并能以独特的地域优势塑造差异,形成县级广播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清丰县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成了自己的一个品牌、一个形象,大批有地方特色的精品之作得到了省市同行和专家们的好评。如2004年《寄养田回到主人家》、2006年《农家婚礼挂党旗,不拜天地谢党恩》、2007年《苏志娟照顾公爹30年如一日》、2008年《七旬老人话出游》、2009年《农民葛石坤的“一天两破例”》、2010年《清丰农家女青睐“低碳嫁妆”》等都获得了当年濮阳市好新闻奖。这些看起来“土”味很浓的民生新闻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节目之中。由于多年来采编民生题材的新闻节目,使清丰县广播电台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节目品牌。
总之,作为县级电台,重视民生新闻在广播里的编排和定位十分必要。让民生新闻成为新闻节目的主角,是我们办好县级广播新闻节目的一个成功尝试。
(作者单位:清丰县广播电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