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意味着只有农村实现了全面小康,才能说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而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的一个有效载体。作为国家最基层媒体之一的县级广播电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地域特征,办好对农广播,从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我们相关人员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级媒体都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报道力度。县级广播电台作为距离农村、农民最近,传播方式最为简单快捷的基层宣传机构,更容易了解和反映农民的心声和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要想办法做好对农广播,想农民之所想,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广播在多媒体共存的时代,在农村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们济源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最基层的县市级广播电台,专门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农户做了充分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喜欢的节目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有朴实的形式和农民熟悉的通俗语言,给人以亲切感;二是有强烈的现场感,有科技人员、致富带头人的现身说法、现场讲解示范;三是寓教于乐,参与性强,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调节生活。针对农民的需求,我们对节目做了以下调整:
在节目内容上强调针对性。一是做好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方针政策的宣传。广播编辑和记者充分发挥广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及时对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解读,让农民朋友能通过广播最快、最全地了解有关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二是加大对农科技信息的发布。我们加强同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让他们经常通过对农村广播这个平台宣传有关政策,传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介绍优良产品和实用技术,为农民的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同农民听众的沟通,争取农民听众的支持与配合。在节目中开通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在电台的网站上开通论坛,让农民朋友随时播报农村新闻信息,说说身边事儿,反映呼声,征求意见和建议,增强参与性,使农民感受到节目的鲜活性、感染力和亲和力。四是做好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人们常说文艺节目是广播的半边天,办好对农村广播节目也是这样。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中间,表演给他们看,邀请他们来表演,了解他们的喜好,都是做好对农文艺节目的有效形式。济源人民广播电台的《乡村大戏台》节目自2004年开办以后,先后下乡实地演出50多场次,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不时有农村的戏曲爱好者到台里联系,要求到村子里演出。有的乡镇还在有集会和庙会时邀请节目组前去演出,辖区内的戏曲爱好者通过打擂、表演,增进了友谊,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
在节目播出时间上强调农民的生活习惯。从2004年开始,济源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安装了一批由局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研制开发的台村一体电力线广播网。这种台村一体电力线广播网主要由台村一体广播兼容接收机、村电力线广播发送器和村电力线网组成。村域广播网不需要架设广播专线,借助220V电力线为传输载体,即可实现广播一体网络。电力线广播既能接收、播放市广播电台优质的调频广播信号,又能接收和播放各行政村广播站的广播信号,可以说它是继农村有线广播之后,又一轮广播科技的革命,是当今农村创新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安排播出时间时,广播电台充分考虑到了农民朋友的收听习惯,安排了三次农村广播网开播时间,6:30到7:50主要播出从中央到省到本地的新闻,11:00到13:00播出与农村有密切关系的效能监察直播节目和专门针对“三农”的新闻专题节目,17:00到20:00有生活休闲类直播节目、当天新闻和戏曲节目,三档节目的设置满足了农村听众的不同需求。节目在运行中还会参考农民朋友的意见做相应的调整。
在节目风格上突出“乡村气息”。编辑在编辑稿件时会针对听众是农民朋友的特点,在合理安排政策法规、科技信息和农民身边的新闻时,会使用一些农民常用的语言,如顺口溜、方言、民间谚语等。我们也要求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语气柔和,要从心里把农民当成朋友,就像和农民朋友坐在炕头聊天一样亲切自然,娓娓道来。
在节目形式上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我们要求主持人尽量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报道乡村的变化。只有亲身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才能使节目的真实性增强;只有多与农民朋友直接对话,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拉近广播媒体与农民朋友的距离;只有增强农村节目的现场感,才能赢得更多的忠实听众。要做好对农广播节目,我们对节目的编辑、记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编辑、记者要自觉做“三农”服务的志愿者、“三农”知识的博学者、推动“三农”发展的助力器。
总之,只要树立节目的“精品意识”,心中有“三农”,切实落实“三贴近”的宣传方针,广播一定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济源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