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音乐元素的美学范式

2011-12-29 00:00:00张岚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特质,用真实来引发受众的共鸣与思考。正是因为真实,它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受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优秀的纪录片离不开新闻、纪实、影像、大众化、娱乐化、精神感召力、反思空间等要素的支撑,但同时,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离不开音乐等元素的画龙点睛。几乎每一部曾经深深触动受众心灵、给受众带来视听审美享受的纪录片,其审美主张、思想内涵、精神指向等的深化与张扬,都离不开音乐元素的带动和推进。如今,纪录片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深受受众喜爱的形式,优秀的纪录片不仅经常在国内外获奖,还时常占据收视榜鳌头,成为广告商最为心仪的广告平台,因而我们更有必要上升到美学范式的高度来研究纪录片中对音乐元素的运用。
  在纪录片中,音乐通常充当的是点缀与配角,但只要用心经营、得当调控,却能以四两拨千斤的张力提升作品的艺术底蕴,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得作品更具审美性、文化性、思想性、可视性,更具有审美的、形而上的价值指向。那么,该如何得当调控纪录片中的音乐元素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音乐元素在纪录片中的审美特性。
  从属性。与纯音乐创作不同,纪录片中的音乐元素虽然也具有独立性,但从属性却是它最为显著的属性。首先,它必须遵循、融入整部作品的创意、构想和制作;其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特定的场景、氛围与画面,其听觉形象必须立足、服务于视觉形象的传达与表现;再次,它必须服从真实、纪实等关乎纪录片生命力的美学原则、技术底线;最后,它还应当了无痕迹地化为整个作品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或元素,成为提炼、深化作品主题的一种注释或补充,既不能词不达意,更不能喧宾夺主。然而,因为音乐作品本质上有着较强的精神穿透力,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直达受众心灵的魅力,掌控不当确实会喧宾夺主。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平庸的影视作品早已经被受众淡忘,但其插曲却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些纪录片编导反对或者非常慎重地在其作品中使用音乐,有些编导则不当地使用音乐元素弄巧成拙,这都提醒纪录片作者仅有对纪录片中音乐元素从属性的简单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创作实践中有思想上的自觉调控意识。
  目的性。在纪录片中加入音乐元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更为深刻地、艺术地、个性地推出与深化作品的主题,要求参与其中的音乐工作者要以受众为核心,围绕着推出与深化作品主题这一特点展开创造性劳动。这和其他音乐创作中,通常以创作者为本体的理念是有显著差异的。
  创造性。如果把艺术创作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那么为纪录片展开的音乐创作更像是在划定的小圈子里戴着镣铐跳舞,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也许就是既要遵循它的从属性、目的性等原则的限制,同时还必须体现出创造性。首先是创造个性,为作品赋予与众不同的听觉感受、音乐品格,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创造情感,纪录片的音乐创作必须高度遵循情感原则,恰如其分地为作品创造情感意蕴,升华作品的情感基调。
  统一性。这里所谓的统一性,简单说有三层意思:一是音乐能将不同类型的画面贯穿起来,好似一根线将散乱的珠子穿成项链;二是虽断犹续——在绝大多数纪录片中都不可能自始至终穿插音乐,音乐在形式上、时空上时断时续,但在推进内容方面却要一脉相承,使受众思维上的感觉是连贯的、统一的,抑或心理上感觉不到音乐的“支离”;三是音乐要起到“互助”“互补”的功能,即听觉与视觉、声音与画面的统一,使之“互助”“互补”,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画面、解说、音乐应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既有意境又有节奏,起承转合、和谐统一。①
  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表达主题上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而在情感上的概括力却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及的②,它对电视纪录片的事件、景色及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无所不能表达,具有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结构连接、真实再现等作用③,但是,为纪录片配音,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它大多都选配现成的音乐资料,作曲的很少;说复杂,则是因为很难把握所选音乐能够服从和体现纪录片主题意图的需要④。在纪录片中,音乐虽然必须服务于整部作品结构的演进、节奏的情绪,但并不是为画面进行简单的注解,或者被动地为画面、解说“伴奏”,而是应当成为视觉元素、思想主题的有益“互助”“互补”,成为整部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渲染氛围,表达情绪。音乐是抒发情感、渲染氛围的艺术,在纪录片中,通过音乐呈现出的高低、疏密、明暗、浓淡、刚柔、起伏、强弱、断连等的节奏与韵律的变化、组合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或烘托愤怒、愉悦、悲哀、紧张、轻松等真实的情绪,使受众有所感悟、有所领会、有所思考,最终使作品主题得以强化与深化。比如,纪录片《幼童》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选送一百名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的故事。该片在音乐设计上选用了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歌《多年以前》为素材,根据画面内容以多种变奏形式展开。在配器上旋律以钢琴和长笛为主,弦乐以和声长音织体的古典教堂音乐风格,营造出遥远的异国风情氛围,表现了中国幼童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求学时的思乡之情;有间隔的铜管点出主题,以示幼童们刻苦学习的报国之心。全片中音乐并没有贯穿始终,而是点到为止,若即若离的和谐统一很好地配合了画面内容⑤,使作品在精神上更具人文关怀,在基调上彰显出了怀旧色彩。
  提炼、烘托主题。有些纪录片的主题或者比较含蓄,或者比较多元,或者不便直接点出,或者是编创人员有意用曲径通幽的手法来避免直白化,此时若能用一段恰如其分的音乐来配合画面、补充画面,往往能够达到以少胜多、以虚带实、“音”外有“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的思想含量、艺术格调得以几何级放大。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记录的是东北鄂伦春族孟金福夫妇从游猎转入定居生活过程中的一些片段。作品中伴随东北原始森林、白雪寒风等苍凉画面的,是反复出现的一种叫做“埙”的乐器苍凉、婉转、低回的演奏,不仅使画面有了一唱三叹的节奏感、韵律感,也在回环往复中较好地提炼、烘托了作品的主题:当人类不得不面对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文明渐行渐远的背影时,似乎除了音乐再也没有其他载体能够表达此时复杂的心绪。
  增加作品的形式美感。纪录片虽然以纪实取胜,似乎不应强调形式美感,但事实上,且不说人文纪录片、历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等充满形式美元素的素材,即使在时政纪录片、人物纪录片中,诸多编导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凸显对形式美的喜爱。形式美可超越、分离于内容而呈现独立的审美特性,音乐所具有的抽象、意象、象征、隐喻等艺术特征如果能被编导自觉观照和着意追求,可以帮助纪录片作品营造出形式美感来。形式美可以让纪录片具有较为浓厚的抒情、开放、秩序、理性等美学特征,拓展了画面张力和意境张力的疆界。比如,《动物世界》改版前的最后一期国内专题节目《伶仃小岛》中,当画面是波光粼粼的自然景观时,悠扬的音乐声随之而起,画面的宁静美便得到了加强,音乐使许多原本平淡的画面焕发了生机。在弱小动物受到威胁时,总有音乐来渲染紧张的氛围,增强动感⑥,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其实是在强化自然界的生命之昂然、变幻之诡异,体现了静与动、强与弱、大与小、显与隐等的对比统一,是对自然界更深一个层次的“纪实”。
  注 释:
  ①③蒋以增:《电视纪录片的音乐应用》,《东南传播》,2007(10)。
  ②彭飞:《电视纪录片中的音乐特性》,《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
  ④胡维:《浅谈如何选配电视纪录片中音乐素材》,《才智》,2009(16)。
  ⑤郑建国:《试论电视纪录片音乐创作的特性》,《中国电视》,2004(11)。
  ⑥汤亚:《纪录片:音乐别乱来》,《青年记者》,2001(2)。
  (作者单位: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