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双重性探析

2011-12-29 00:00:00赵亚丽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报告文学既不同于新闻又有别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它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双重特色的文体。本文深入探讨了报告文学的双重特性,指出报告文学报道客观真实、选材新鲜及时、反应冷静迅速;同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烘托环境创造意境,叙事、描写穿插抒情。
  关键词:新闻性 文学性 双重性 报告文学
  
  介于新闻和文学边缘文体的报告文学,就其反映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及时和迅速来说,它像新闻报道;就状写人物要求绝对真实来说,它像传记文学。在写作手法上,有的报告文学接近小说,有的则近似散文。它是报道当代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是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边缘文体,是新闻和文学结合的产物。正是这种双重特色、双重优势,使报告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光辉和魅力,影响着千千万万个读者,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由此,我们对报告文学的特征做以探讨,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讲,它是运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同时,必须指出报告文学不是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融合,在文学性中见真实,融艺术技巧于真实新闻中。
  鲜明的新闻性
  我们认为,报告文学既然是一种“报告”,首先必须具有新闻性,其中,客观真实性又最为根本,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标志。它的新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报道客观真实。报告文学同其他新闻文体一样,都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每一个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应经得起事实的核对,如果所报告的不是实际存在的事,也就成了虚构,那么,它的可信性及优势与威力也就消失了。可见,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存在的基础,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铁的原则。报告文学的取材“必须显示出真实性——完全真实的东西”。主要的思想,基本的事实、情节、事件、场面、环境,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必须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不仅重大事件材料要真实,而且小的细节和片断也要真实;不仅事物的现象要真实,而且事物的本质也要真实;不仅从局部考察要真实,而且对整体把握也要真实。从下面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一段可见其客观真实: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他父亲是邮政局职员……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操劳过甚的妇女,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孩子生得多了,就不是双亲所疼爱的儿女了。他们越来越成为父母的累赘——多余的孩子,多余的人。从生下的那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似的,来到了这人世间。
  正如新闻传播界学者郑凤霞指出的:“真实性不仅包括材料要真实,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实。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既要歌颂光明和进步,也要鞭笞黑暗和邪恶,忠实地向人民传达时代的信息。”①但有人曾这样认为:报告文学写作在细节上可以“合理想象”,只要基本骨架没有出入,“基本属实”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是要不得的。一篇报告文学,如果大部分事实真实,少数事实不真实,读者就会从整体上怀疑它的可信性。
  取材新鲜及时。报告文学同其他新闻体裁一样,必须讲究新鲜及时,尽快把新近发生的人和事报道出去。报告文学所接触的内容,往往是那些最具新意、广大群众最为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及问题。它所反映和表现的主题和题材,是具有时代感的,它要求把新鲜的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迅速及时地报道出来。所谓报道及时,不能只是从时间上着眼,更重要的是指作者要及时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抓住生活中最新鲜的东西,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当然,由于报告文学在采写上更加费时费工,在及时性方面不能像其他新闻一样要求,但还是应该尽量争取时间,尽量快一点。
  反应冷静迅速。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决定了它必须保持时效性,即与事实的接近性。报告文学所接触和描写的题材应当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并不久远的事件、人物等,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能构成报告文学的主体,只可以作为背景或辅助材料。当然,强调报告文学的时效性,并不是把它等同于消息、通讯等新闻报道体裁。讲究时效,也是提高报告文学社会效应的重要保证。因为新鲜的东西,总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更能发挥其影响作用。写报告文学,周期、容量、手法等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所以它的时效性同其他新闻体裁的时效性自然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报告文学也有少数专写历史事件的,但这都是作者以当今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反观旧事,发现历史旧事与现实的沟通与联系,使对往事的审视成为对现实生活的补益。由于这些事实过去大家并不知道,或不全知道,于是仍然具有新鲜感。从这一角度说,报告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和快,以真服人,以快取胜。
  生动的文学性
  所谓文学性,主要指作者在详细充分地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是主要靠艺术形象的创造或情绪意境的完成去影响读者,它是在评判和干预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来和读者发生联系并产生影响的。报告文学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它的目标不是要去实现一个艺术创造,而是ePvRmvaMU3eCTEWBDOL60w==在于对真实对象的描绘生发出一种认识,升华一种精神或感情。因此“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创造一种读者便于接受的叙述报告形式,是在用自己智慧的题材选择和见识对读者构成一种诱惑和引力。”②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烘托环境创造意境。报告文学与新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作者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质等特征,把不同的生活画面、场景、人物的性格、情绪等巧妙而又有机地构思在一个画面里,使情与景、人与物融会贯通。例如: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熳开放了。……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越过了雪线,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更感缺氧的严重了……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作者巧妙创造了攀登险峰的意境来比喻陈景润克服困难攻克哥德巴赫难题,生动、形象,富有意境美。
  叙事、描写穿插抒情。报告文学的作者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说话。例如,在《扬眉剑出鞘》中,作者在写运动员栾菊杰负伤后,决定继续参加决赛时,写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的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火花!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凝结着战士的情操,超越了击剑运动本身的含义。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轻一代而骄傲。”
  这种具有抒情色彩的语言能激发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文章主旨有更加诱人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报告文学一方面吸收了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色和优势,忠实地报道事实,及时地反映现实,却又比新闻的表现手法更丰富多彩,使读者感到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另一方面,它吸收了文学形象性的特色和优势,艺术地反映生活,灵活地运用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却又排斥文学的虚构和夸张,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它既要迅速及时地报道生活中的新鲜事件,又必须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反映生活的本质;既是真人真事,又要充分典型化;既要报道事件,又要塑造典型、刻画人物;既是新闻报道,又要有文学的意境、结构和语言。报告文学一身兼二任,缺乏新闻性,文学便无所依附,也就谈不上“报告文学”;没有“文学”,则缺乏艺术性,就会沦为一般的新闻报道,也称不上“报告文学”。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报告文学是“扎根于新闻土壤里而把枝头伸向文学园地里的红梅”。(本文为2011年四平市社科基金项目《媒体及媒体语言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注 释:
  ①郑凤霞:《编与写纵横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180页。
  ②李炳银:《生活与文学凝聚的大山——对报告文学创作的阅读与理解》,《文学评论》,1992(2)。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