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事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客观公正报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所谓突发事件,又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短时间内或瞬间发生、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呈现多渠道传播等特征,因此,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否正确应对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合格的严峻考验。那么,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突发事件新闻的研究,笔者想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到第一时间赶赴突发事件现场,抢得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先机,并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所谓新闻主要在“新”字上。“新”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做不到“新”,新闻便不能称为新闻,新闻就失去了意义。所谓“新”,具体体现就是“第一时间”,“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并“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应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或者叫职业敏感性,当得知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就应该准确判断出这个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在作出准确的判断后,就应该想方设法地使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并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报道。切忌为新闻而新闻,人未亲临现场,仅凭道听途说或主观猜想、臆断而编造新闻。
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当地震发生后,央视记者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现场,并第一时间对地震情况进行现场报道,就是基于他们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对新闻准确的把握,因此才保持了在新闻媒体中的绝对权威。但如果换一种做法,央视记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现场并第一时间对地震情况进行现场报道,而是在其他新闻媒体披露后再予以报道或转载的话,其权威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如实、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不真实或偏离真实是新闻的大忌。如果不真实或偏离真实,新闻便会失去价值。新闻是事实真相的真实报道,不是写小说、写戏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杜撰。突发事件,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或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对外报道前,记者应与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认真核实相关数据,确认无误后再予以报道,并作为前期报道的补充。切忌偏听偏信、感情用事,把听到的或收集到的个别人的言论、数据不加过滤,盲目地对外报道,以致造成与事实不符或前后矛盾的情况,影响个人声誉、影响所在媒体的形象,影响决策部门的决策,贻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及时客观的报道,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掌握了险情,作出全力救援的英明决策,抓住了救援的最佳时机,避免了灾区的灾情更严重。
第三,要有理性的思维和和谐的观点去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更要具有理性的思维、和谐的观点、全局的意识,应把采访报道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抢险行为及抢险过程,以拉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人们应对、战胜突发事件的信心。突发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是处于事件中的人。人永远是事件的主角。因此人在事件中及事件后的命运,才是我们新闻人最应关注的焦点。突发事件通常会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公众往往能够亲身感受到事件的存在及事件的发生对个体的影响,但是,又往往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面貌和进展情况,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心理,此时媒体的报道和引导便非常关键,报道和引导方向正确,对平息突发事件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反之,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事态,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加严重。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央视记者便把大量的镜头放在了温家宝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亲临灾区看望、慰问灾区人民,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上;放在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上;放在了社会各界踊跃为灾区人民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和祈福上,以及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等感人事迹上。“汶川,加油!”“汶川,不哭!”“汶川,我们和你在一起!”这些文字和图片不时闪耀在荧屏和各类报纸杂志上,既让灾区人民及时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又让外界及时了解了灾区的现状,同时又凝聚了空前的民族精神——灾祸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等,从而坚定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也为灾区震后重建作出了贡献。反之,如果央视记者一味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没有震前预报”、“灾区小学的校舍为什么建得不够好”、“为什么平时防灾防震工作不够重视”等问题上,就会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不仅无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可能使饱受灾祸之苦的灾区人民情绪失控,天灾未平又酿人祸。
第四,对引起突发事件的客观因素及质疑应正面回应,切忌刻意回避,但篇幅不宜过长。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难免会引来社会各方面的质疑声。面对各类质疑,新闻媒体应及时给予正面回应,切忌刻意回避。因为你越回避,质疑声便会越多越大,甚至会使流言、谣言得以广泛传播。另外,新闻媒体本身就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如实反映政府意志、收集民意、反映民声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之一。但切记篇幅不宜过长,更不要有过多的指责和妄加评论。这是因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尽快化解、安全平稳度过眼前的危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不是问责。另外,因工作性质所限,新闻工作者也不是万能万通的,对某些情况,应该请有关专家或权威人士出面给予权威的答复和回应,将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切忌推波助澜,将矛盾扩大化。如汶川大地震后社会上一些人对地震局“为什么没有对地震给予预报”的质疑,由专家出面答疑要比记者解释权威得多,也令人信服得多。
第五,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通过此次事件的发生和化解,提醒、呼唤人们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汶川大地震后,新建的房屋能否防震,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自救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六,深度报道,树立形象,善始善终。如果对突发事件中本记者或本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人和事,在突发危机过后能够进一步深度采访和报道,对树立和维护记者或媒体“负责任”的形象将大有裨益,即所谓善始善终。因为有些受众还可能关心、牵挂着你所报道过的一些人和事。如汶川大地震中被救出的“可乐男孩”薛枭、“芭蕾女孩”李月等。
总之,在突发事件面前,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客观予以报道、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应下大工夫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尽可能地将之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台策划研究部)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