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孤独”一词原本来自影视、舞台艺术表演专业,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在角色和本人以及和受众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处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一种自如转换的状态。
到剧场里亲身感受过话剧表演的人,会有一种真切的感觉——面对现场的观众,演员那种游刃有余的表演状态令人叹服。在这样的状态中,演员可以从自己的角色中跳进跳出,一方面演绎着剧本所赋予角色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可以与现场的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观众对于自己角色表演的反馈中及时进行修正和延伸,以期达到角色内涵的充分展示,最终完成一个具体角色的塑造。
如果说演员是凭借“当众孤独”塑造角色的话,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则是利用它来更好地和节目的本质相契合,传递着节目编导的节目构思理念。那么,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当中,主持人面对观众的状态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着类似的语境,只不过是节目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交流更为直接和感性。
尽管都是在舞台上,尽管都是有声语言艺术,但是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关键是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怎样有机地吸收这其中的精华,为己所用。
“当众孤独”的理论依据和把握
身份感的把握:真实的人,真实的个性。关于身份感的把握,这里涉及身份这个概念。从社会的角度观察,每个处在社会中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份谋生手段,这便是人的身份;并且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这是因为一个人在纵横交错的社会中,所面临的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网络,由此也就赋予了其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一位男士可能会有这样的角色:父亲、儿子、女婿、丈夫等,在这样的情景中,角色便会给人带来一种规定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身份给人们以身份感,而角色则是一种特殊身份的体现,同样也会给人们一种短时间的身份感。由这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普通人复杂的个性表现状态。
对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来说,有一个对于身份和身份感的认识和深刻感受,是促成其主持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当今的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形式多样,节目中的情景变换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这便为此类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职业要求。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例,早期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台词大多都充满了昂扬激越的色彩,这样的语境下,主持人表达的语体基本上是朗诵体,而主持人的职业定位又给他们规定了要有“说”的语言格式。这种情景中,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所体现的主要是说和朗诵所带来的一种角色的变化。比如晚会进行中对于先进人物和新闻人物的采访,需要的是口语体的语言风格;那时的身份基本就是主持人,所以对于身份和身份感的感受几乎是重叠的。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身份和身份感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又有所区别。从总体上看,身份具有客观的性质,一般情况下身份是很难改变的,比如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尽管他(她)曾经有过片段的角色的扮演,但是观众还是没有改变心目中主持人的定位。而身份感则不同,它本质上属于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只有一个身份,但是他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感的体验,这样的状态正是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的。
由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有着内容丰富、跳跃性大等特点,给节目主持人提出了很高的对于现场的把握和掌控的能力。这其中,十分关键的是要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身份或者是角色,以便更巧妙地连接节目的各个环节,在某个环节中更密切地把某些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共鸣。比如:天津电视台的《津夜嘉年华》、中央电视台的《咏乐汇》中主持人的展示,就是很有力的说明。《津夜嘉年华》中经常会邀请影视演员来谈自己的演艺经历,其中还会播放其曾经出演角色的影视剧片段。为了营造更加融洽的气氛,节目中会先请演员演绎一个精彩片段,然后会让主持人再表演一次,此时的主持人需要迅速转换自己的身份,进入一种全新的“当众孤独”状态,而这个时候也是观众对于节目主持人主持能力的评判。能否积极及时地调动自己对于需要演绎的角色的认识感觉和使自己处于一种变身为角色的状态,是衡量主持人“当众孤独”能力的标准。该节目的主持人李彬和刘刚都曾经有过精彩的表演。他们有的是和演员搭档、有的是一个人单帮,都表现出较为高超的对于身份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再比如在《咏乐汇》中,除去李咏外,还有两位潜在的主持人,那就是有着多种作用的“小二”、“大勺”,这两个人看似很搞笑,好像没有主持人重要,实则是非常有分量的角色,而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当众孤独”的能力更是让人感叹。他们的定位在模拟所邀请嘉宾的故事人物、厨房师傅以及潜在主持人的身份之间迅速转换,体现出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对身份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他们在节目中凭借身份的转换在现实和虚幻中把握节目的节奏,对观众同样起着一份引领的作用。
真实的人,可以有虚拟的多种身份的展示。而对于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来说,职业的规范要求他们要有意识地磨炼对于不同身份感的揣摩、理解和表现。他们有真实的自我,而为了节目的成功,必须有将真实的自我和节目中转化了的“他我”自如转变的功力。
“出境”和“入境”的把握:把握分寸的艺术。“当众孤独”的内在特质中,“出”和“入”是两个关键的因素。具体讲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于两个或者是多个身份感或是角色的感受和表现。这一点在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像文艺类的晚会,主持人的身份定位是一个节目的引领者和掌控者。而由于晚会的整体需要,有时安排主持人参与到小品或是别的节目中,这便有了角色的扮演活动,实质上也是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节目语境下,主持人的“出”和“入”的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持人此时必须立刻中断自己作为主持人的思路,迅速融入节目的特定角色当中去。而这个过程中出境和入境的速度和质量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方面有过演艺经历的节目主持人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倪萍、王刚、叶惠贤等,都曾经有过做演员的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伴随角色的变换而自如转换,而观众也在这种转换中感悟到了他们的风采和魅力。比如倪萍的那段著名的“天气预报”,至今还是人们为之叹服的佳作。
而相比之下,一些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遇到这样的情景时,往往有些尴尬。“出”和“入”生涩,分寸把握得不太准确,不仅自己感觉别扭,观众也颇有微词。
“当众孤独”的生成和培养
“当众孤独”的生成实质上是指主持人对于自己职业身份以外的各种社会角色的一种感悟。
由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对“当众孤独”的把握,很自然地联想到如何培养此种能力的问题。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高等院校仍然是最重要的基地。而目前多数的播音主持专业还没有开设体系较为完整、针对性较强的有关表演训练的课程,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于主持人表演训练的话题,笔者有幸和一位资深播音名家有过交流。他很有感触地回忆起他年轻时初学播音的一些经历。其中,有一次经历让笔者感受颇深。那时,他跟随播音前辈齐越老师学习播音,在实际的训练中有一项内容就是编排演出小型的话剧,他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当时他们演出的剧目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感觉经过这样的训练颇有收获。他说,在实际的播音创作中,稿件里有的地方需要播音员投入浓厚的情感,如果有平时的训练做基础,在用到的时候,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或是一两句话,也可以让播音极富色彩。正所谓过了可以收,而不够,临阵磨枪是不现实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同是表演,影视和主持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握好这个原则,才能更好地创造良好的效果。影视剧中的表演没有现场的观众,演员是在一种完全自己设想的情景下和看不见的观众进行交流的,而在综艺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和观众的沟通,一种是很直接地走进现场的观众,还有一种是在规定的一个角色里以独白的方式或者类似独白的方式和观众交流,后一种所需要的就是“当众孤独”的能力,所以更多地观察和体味话剧演员在舞台上那种看似自我展示,实则在细微之处用心地在和观众交流情感的能力,对提高自己的主持能力当是颇有价值的途径。
“当众孤独”是有意识下的无意识,一种看似不注意的注意,一种看似忽略的重视,一种微妙的互动,一种淡然的关注。
对于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来说,“当众孤独”的能力是检验他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从曾经有过演员经历的主持人那里可以发现,在综艺节目的主持活动中,他们的表演技巧得到了巧妙的转化,一部分变成了节目现场对于各个要素自如把握的能力,另一部分转化成了在张力上略小于影视剧中的角色表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当众孤独”的过程中,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心理有着微妙的变化,对于节目中出现的所要扮演的角色的理解和对于现场气氛的感受,主要是观众的即时反应,这都是“当众孤独”表现的来源,而这其中的把握才是最为关键的。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