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电影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具有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创作现状与电影作品的分析,对20年来黑龙江电影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出20年来黑龙江电影发展的整体印象。
关键词:历史分期 风格嬗变 人性回归
历史分期——时代的印记
1979年的黑龙江电影告别了“文化大革命”的辛酸与痛楚,掀开了电影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进入一个新的探索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探索与创作中,黑龙江电影的发展方向由“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味地政治说教转向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转向普通百姓日常的精神文化需求。从黑龙江电影的艺术风格变化、主题类型方面分析改革开放20年的黑龙江电影的历史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反思与徘徊时期(1979年~1980年)。“文化大革命”刚过,黑龙江的电影文艺工作者和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一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模式已经程式化地印在头脑中,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成为创作人员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电影在创作上进入了对过去反思,以及如何在新时期推动电影的发展与创新的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者主要是沿用传统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其中1979年鲁琪编剧、林农导演的《大渡河》在创作上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上的“高大全”叙述模式,在创作风格上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在人物的叙事风格上只不过把叙事的侧重点由从前去展现领袖人物的高大形象转向革命战争中的普通人,用他们的行动去印证领袖战略决策的英明。此时的黑龙江电影在反思过去和对现实的思考中前行,在影像风格与创作模式上并没有对电影进行创新。
多元化发展时期(1981年~1989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沉寂与改革初期的酝酿,黑龙江电影终于迎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在将近10年的发展中,黑龙江电影无论从电影的创作风格、类型化发展、艺术的表现手法,还是地域特色的本土化叙事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推动了黑龙江电影变革与发展的进程。此时,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处在第四代导演创作的顶峰时期和第五代导演创作的开创时期,纪实美学和现实主义思潮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主要潮流。在这一时期正是黑龙江电影史上的收获期,表现在电影拍摄题材的多样化:一是拍摄了反映现实题材的故事片,如张笑天编剧、何可人导演的《她从雾中来》(1981年),王兴东、刘子成等编剧、陈家林导演的《飞来的仙鹤》(1982年),王荣辉编剧、姜树森导演的《爱并不遥远》(1983年)等;二是具有东北地域风格的戏曲电影,如王毅编剧、李振寰导演的《皇亲国戚》(1983年);三是黑龙江娱乐化影像的代表,孟烈编剧、杨启天导演的《侠女十三妹》(1986年);四是拍摄了革命斗争题材的电影,如关守中编剧、于中效等导演的《美丽的囚徒》(1986年);五是拍摄了知青题材的电影,如肖力军等编剧、孙羽导演的《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等是黑龙江电影繁荣时期的代表。
逆境中的探索时期(1990年~1998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由于对电影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不熟悉,黑龙江电影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也遭遇了电影市场的低迷时期,电影创作者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电影商业化的发展,黑龙江电影在国外进口影片的冲击下也显得无所适从。在商业化大潮中,黑龙江一些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的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流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黑龙江电影在逆境中前行,又进入到了新的市场化探索时期。在探索时期,由于导演的观念、水平和创作风格以及对商业电影的认识参差不齐,在此时的影片中并没有太大的亮点。在困境中,黑龙江的电影工作者经过自己的努力拍摄了一些地域性较强的影片,成为黑龙江电影在市场化探索中的亮点。如1992年具有反特色彩的谍战影片——梁国伟、浦树林编剧,徐书田导演的《孤注一掷》;在1993年拍摄了在市场经济时期反思人性的电影;郑亚玲、黄歆真编剧,杨韬导演的《燃烧的雪花》;1996年拍摄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齐滨英编剧、葛晓英导演的《鹤童》。在这些影片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鹤童》和《冰上小虎队》,分别荣获第五届阿尔特克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和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等殊荣。黑龙江的电影创作者在电影创作中除了具备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特征外,还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影片中注重对人性、人生价值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越了影片单独的叙事功能,为黑龙江电影整体艺术层次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1998:黑龙江电影的风格嬗变
黑龙江电影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改革初期的疑惑与反思到20世纪80年代迎来创作上的收获,再到90年代的逆境中探索,黑龙江电影在创作题材与样式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其中,影片中对人性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引发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从政治说教到艺术传达。在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电影并没有真正确立起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在理论上并没有注重对电影创作规律的研究,也并没有生产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影片。在上世纪80年代,在电影界加强对电影本体研究的大潮中,黑龙江的创作者在技术和创作风格上加强了研究与探讨。此时从电影的拍摄到发行,再到当时观众的观看热情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截至1983年,黑龙江省电影发行公司已达95家,电影院579个,电影放映队8690个,俱乐部1199个。1983年,放映电影139.4万场,观众达9.64亿人次,放映点收入5298万元,发行总收入3119万元。由于电影的热发,市场的繁荣,我省率先拥有了全国第一个70毫米超宽银幕”。①从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电影市场的繁荣,观众的观看热情都对电影创作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对影片的接受与认知能力日益增强,再用过去那种样板戏式的说教方式将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电影应该从单纯的政治说教中走出来,研究受众的接受与认知能力,回归电影创作的本体价值规律,才是新时期电影发展的最终出路。
从人性触动到道德反思。自古以来,人性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小说、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等往往都在“视”、“听”语言中强调对人性的主题思考。“‘文革’过后,伦理道德的批判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社会批判在当时则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学中的许多因素,其中以社会文化心理作为评判的基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透过亲情或友情等伦理情感的跌宕起伏来判断是非曲直,以此来展现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再展开对社会善恶美丑的判断。另一方面,伦理道德的社会批判与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相符合,在人物曲折的情感命运中可以引发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满足他们对自身情感矛盾的焦虑,以此达到对社会矛盾的宣泄,进而实现对他们心灵上的抚慰”。②
黑龙江电影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影像传达中更注重对人性美的讴歌与赞颂,与其他的人性表达不同的是,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对普通人生存境遇的关注中,一改以前叙述上的单纯说教,把视点转移到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生存环境,将更多的关注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关注他们情感的宣泄与寄托。如在《她从雾中来》(1981年)中,描写了陈蓉被劳教释放后,在大家的帮助下重返新生活的过程,借此引发人们对失足女性这一特殊人群生活现状的思考;《冰上小虎队》中体育学校挽救冰雪少年雷雷的故事等,从这些影片里所传达出来的生活中那种真挚的情感,对普通人人性的传达,对他们伦理道德的诠释,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引起当今社会的警醒与思考。
注 释:
①孙建伟:《黑龙江电影史话》,《黑龙江史志》,2006(2)。
②朱旭辉:《“真善美”在吴贻弓影像中的阐释(二)》,《电影文学》,2011(8),第30页。
参考文献:
1.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骊苏元、胡克等:《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周星著:《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马琳:《东北电影——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阐释》,《文化学刊》,2006(2)。
(作者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