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网络信息接纳状况

2011-12-29 00:00:00许向东孙国徽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调查中国当前上网农民的网络信息接纳状况,分析涉农网站的传播效果,理论上有助于探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网络传播模式,实践上有助于改善面向“三农”的传播体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并行的方式,以河南尉氏县、山西万荣县、江西吉安县三地农民为例,旨在考察不同文化程度、收入层次,对网上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农业政策类信息和文教信息的选择与接纳状况的具体影响。
  文化程度对网络信息选择与接纳效果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在网络信息选择上的侧重。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好操作的科学信息是贫困农民所急需的,而相对于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高效益,也离不开科技信息的持续供给。但是,若想将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由网上的理论指导转化为现实中的实际应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调研发现,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对科技、市场信息较为关注,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对其基本不接纳,削弱了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应有价值。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更关注国内政策信息。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对国家时局基本漠不关心。由此可见,知识结构影响兴趣,文化水平决定视野。在接受调研的农村网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村民基本无文化生活可言,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村民对文化生活领域的信息保持着较高关注度。初、高中群体本身就具备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自然会对文化生活感兴趣。
  不同文化程度对各类网络信息接纳效果的影响。调研发现,农民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认为网上市场信息有帮助。认为网上市场信息没任何帮助的人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占75%。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有不少人认为市场信息帮助不大。到了高中文化程度,认为市场信息帮助大这一态度的占45%。到了中专、大专甚至本科学历水平的村民基本都认为其有明显帮助。小学文化程度的被调研者大多对网上科技信息持不理解、不太理解的态度。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占对网上科技信息基本理解所有人的近60%。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对科技信息持很理解态度的70%。但总体看,网上科技信息对农民帮助并不大,它并未在大多数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实质性作用,农民对它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上。网上科技信息的效用之所以如此受限,原因有三:一是网站传播的科技信息与农民所需发生错位;二是多数农民对网上传播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三是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意识不高,且利用科技信息的能力不强。
  据统计,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对农业政策类信息持很相信态度的所有人的70%,基本相信占50%,相信占41%。而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中,这一比例分别是35%、30%、38%,但在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没有人对网上的农业政策类信息持很相信态度,有近32%的人对其持不相信态度。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与其对网络文化教育信息的理解度呈正相关趋势,即文化程度越高,对信息的理解度越高。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与其对网络文化教育信息的信奉度也基本呈正相关趋势,即文化程度越高对信息的信奉度也越高。总体看,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接受网络信息的效果也有较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与其对各类网络信息的理解度、信奉度,基本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理解度与信奉度就越高。
  收入层次对各类网络信息选择与接纳效果的影响
  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在网络信息选择上的侧重。相对富裕的农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强,能有选择地获取看重的信息。对市场信息、农产品信息特别敏感,并能较快地利用信息产生效益。这一收入类型农民偏好产品销路、市场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对网络市场信息均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常上网看市场信息的多是相对富裕的农民。不同收入层次农民中,均有一定数量的人会偶尔关注市场信息。市场经济观念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接触K3YdkQGgZlZZrKa4ohTgtLlE2uB0WYqZd3/VTXQQ4Ko=网络时的信息选择标准。贫困型农民多为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这一群体普遍存在靠天吃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意识极低,基本不可能接触网络媒介,对农网呈现的农业知识、科技信息几乎没需求,总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很少主动去寻找致富信息。中等收入以上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意识相对较强,对这类信息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一般来说,这一群体最需要实际操作层面的信息,如新技术使用等。中等收入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明显要宽些,虽然选择有效信息和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但他们还是尝试利用互联网去找自己所需的科技信息。相对富裕型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能有效选择自己看重的信息。
  对于农业政策类信息,年收入1000~3000元的家庭偶尔看、听;年收入4000~9000元的家庭有时看、听;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对待农业政策类信息是常常看、听。相对富裕型农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强,能有选择地获取看重的信息。对农业政策、农产品信息特别敏感。低收入型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率明显低于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农业政策的关注度呈正比,即越富裕的农户越关注农业政策类信息。总体而言,农民对信息的知晓度和关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受多年养成的传统收视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农民还主要靠央视《新闻联播》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就对文化教育类信息必看、必听一项而言,年收入4000~6000元的家庭占据60%,这表明,低收入农民虽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意识薄弱,但对其他多种类别的信息颇感兴趣,如科学文化、影视文艺类信息等。农民收入越高,对网上传播的文化教育类信息的关注度也越高。相对富裕的农民对文化教育类信息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低收入农民,并且,极端贫困型的农民对文化教育类信息也有一定的关注度。这说明,网上传播的文化教育类信息,因其趣味性易被受众接受。
  总体来看,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其能否把握网络信息带来的商机。调查显示,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理解度和信奉度基本正相关,即农民收入越高,对各类网络信息的关注度、理解度和信奉度就越高。
  不同收入层次对各类网络信息接纳效果的影响。相对富裕的农民对网络市场信息的理解度,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层、低收入层农民。有一定比重的低收入、中等收入农民对网络传播的市场信息,表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年收入在1000~9000元的农民,有较大比重的人对网上传播的市场信息不理解;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农民,有较大比重的人对网上市场信息基本理解、理解或很理解;年收入在9000元以下的农民,多数对网上市场信息持怀疑态度;年收入在1万~2万元的农民,有较大比重的人对其持基本相信、相信的态度;一旦年收入到了2万元以上,网络市场信息的信奉度爆发式增长,仅很相信一项,就占了所有持该态度者的75%。
  就网络科技信息的效应而言,年收入在1000~3000元的农民,认为科技信息没有任何帮助或帮助一般;年收入在4000~6000元的农民,认为科技信息帮助较小;年收入在7000~9000元的农民,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年收入到了1万~2万元,则认为有较大帮助;当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的农民,认为科技信息作用明显,帮助很大。相对富裕层农民对网上科技信息的理解度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农民。相对富裕层农民对网络媒介传播的科技信息的信奉度高于中等收入层、低收入层农民。相对贫困的农民,很难有多余资金去购买新产品或采纳新技术,并且他们大多思想守旧、信息需求意识淡薄,更缺乏冒险精神,因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实现。而相对富裕的农民多是敢于创新之人,获取信息的意识较强。
  相对富裕农民对网络政策类信息的理解度,高于中等收入层和低收入层。9000元收入是分水岭,年收入在9000元以下的农民,对网上的农业政策信息基本不理解;而当年收入到了9000元以上,对此类信息就基本能理解了。由此可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网上农业政策信息持基本理解态度的农民比重也随之增大。年收入在9000元以下的农民中,有相当大的比重对网上文化教育信息不太理解或不理解;年收入在1万~2万元的农民,占了对文化教育信息持很理解态度的所有人当中的50%,对其基本理解的农民占43%,理解的占22%;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农民,则有更高的信息理解度。可见,网上文化教育类信息的可理解度仍不容乐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人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农网传播文化教育类信息时,应慎重考虑这一现状,认真分析受众的信息接收心理,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去传递趣味横生的文化教育类信息。
  总之,政府、媒体以及农民自身应该实施多方联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完善农村网络环境,优化网民结构,推动互联网应用的价值化,有助于建构多层次的信息渠道,并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受众的需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本研究得到了网易科研基金的资助)
  (许向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孙国徽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新闻中心记者)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