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迷茫说“不”

2011-12-29 00:00:00丁柏铨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经常有学生问我:“学新闻,未来还有出路吗?”我理解问话隐含两层意思:其一,今天已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人说是“全民皆记者”),在此情况下,新闻人还有优势吗?其二,高等学校的文史哲经法等文科专业甚至是理科的毕业生,也能进入新闻媒体,其中不少人在记者编辑岗位上工作游刃有余,新闻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优势吗?一些同学思前想后,总觉得很迷茫。
  这类迷茫,传递出了不同的信息:表明新闻学子具有忧患意识,因而有一定意义;一些同学对前途心存疑虑,此属情有可原;为此而失去前进方向和动力,不思进取,则不可取。
  当今时代,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谁都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进行广义的新闻报道。公众在更大程度上、以更高热情参与新闻传播,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许多情况下,公众不再仅是媒体所作传播的一般意义上的受众,而已成为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甚至是首发报道者(是这一层面上的传播者),或已成为其观点借助于新兴媒体进行直接传播的新闻信息的评论者——总之已是新闻传播的经常性的参与者。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观,同时也是人们常说的传播格局变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然而,即使如此,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新闻人,仍有用武之地,仍可大有作为。他们以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从事新闻工作,凭着自己对新闻精髓的深刻理解,能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相当明显的优势:
  一是在旁人发现不了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这是因为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非未经专业训练者所能及。1982年3月初,范敬宜夜宿一公社秘书办公室,结果“睡出”了一篇好新闻,此事被传为佳话。这篇新闻,题为《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作者谙熟农村生活,深知公社干部在两个时段往往难得安稳:一为夜间就寝时常被要求解决各种问题的电话声吵醒,二为大清早即被有各类诉求的农民“堵门”。因而,“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这一悄然变化,本身就是很大的新闻。范敬宜充满睿智地报道了一般人想不到去加以报道的新闻事实,使人赞叹不已。这与他非同寻常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从法警背被告上法庭这样的小事中,敏锐地发现并恰当展现此事所隐含的不容忽视的新闻价值:由司法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执法者对犯罪嫌疑人人格的尊重。一个“背”的动作,浓缩了全部深意;但这一简单动作,又是很容易被湮没或被忽视的。能对不被人们注意的新鲜事加以关注和透视,并挖掘出其中深藏的内涵,并非易事,有赖于平时所受的良好的专业训练。
  二是能将旁人都能做的新闻做得胜人一筹。做一般的新闻并不难,难的是能做得比别人的高明,或是通过深入采访获得别人没有得到的素材,或是在同题材中选取异乎寻常的角度,或是有自己独特的选题和发现,或是报道体现出相当的深度,或是报道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启发性——在以上诸多方面,受过专业训练者常能凸显出自己的优势。《河北日报》的成就报道《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聚焦于全省交通图的多变,从一个侧面巧妙地展示了道路交通建设的巨大成就,委实高于一般的成就报道。专业素质所起作用毋庸置疑。
  三是在旁人做不出新闻精品的情况下能做出新闻精品来。新闻精品是新闻作品中制作相当完美、特别优秀者,既与特定主体投入的精力、进行的打磨有关,也受制于他们的专业素养、业务功底。通讯《申纪兰的市场观》,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农村妇女申纪兰进行了报道。申是第一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她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在周总理家中做过客,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关于这一人物的已有报道多矣,再作报道甚难。上述通讯则写近不写远、写新不写旧、写略不写详、写神不写貌,生动深刻地记述了新时期点燃起向前奔的光亮火炬的申纪兰。①该报道独辟蹊径,举重若轻,堪称精品。报道者具有的专业素养,是文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性因素。
  在新媒体语境中,新媒体的一部分使用者作为非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写微博或传视频等方式,披露新闻信息或进行评论,确实是做了广义的新闻业务工作中的一部分工作,其意义不容低估。而新闻媒体、新闻人往往接过接力棒,按新闻规律进行有序操作和深度开掘,每每能使相应的新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产生影响、发生作用。
  因为受到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新闻学子具有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所不具备的素质:他们有着很强的新闻敏感,能够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实所隐含的新闻价值;他们对新闻传播规律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遵循;他们能采善写,具备采写深度报道的较强能力。
  以上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人仍然具有存在价值的理由,也是以培养优秀新闻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新闻院系依然有必要继续存在的证据。
  新闻学子们,如果正处于迷茫中,请从迷茫中走出来吧。你们有许多理由通过扎实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请对迷茫说“不”!
  注 释:
  ①邓涛:《名记者的成功奥秘——访四获中国新闻奖的郝斌生》,《新闻爱好者》,2011(6上)。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