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2011-12-29 00:00:00陈海燕陈龙
北方经济 2011年2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2011年国发〔2011〕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在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巴彦淖尔市同西部欠发达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发展不快和发展不好的问题同时存在。但由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同步性,使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侧重点、路径与发达地区必然有所不同。
   巴彦淖尔市属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消费模式上,从消费滞后向消费引领产业发展上转变;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上由差距过大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巴彦淖尔市目前面临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步步紧逼”、在本区域内排名靠后的窘迫局面。在“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发挥优势,突显特色,把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加快发展是巴彦淖尔市改善生活和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同时巴彦淖尔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又具有重要地位,其发展空间、平台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路径,通过优先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重点区域发展,实现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二是内力与外力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本地区劳动力、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在周边先发地区的发展中谋求增强自身实力,形成竞争力优势;另一方面,要主动接轨周边先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资本、技术、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增强先发地区带动我市发展的积极性。
   巴彦淖尔市有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文化历史与自然景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发展特色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的做法: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农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精细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粮油、乳肉、绒纺、酿造、番茄、玉米精深加工,培育形成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研发后续产品、延长产业链、发展相关性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推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激活资源比较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水煤组合、地上资源、地下资源、风光资源、向北开放的优势,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绿色农畜产品、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新能源生产和境外资源深加工“五大基地”。三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改造提升,确保符合环保要求,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四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把特色农业打造成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现代富民产业。五是适应当前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要加大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巴市地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有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抓住经济结构问题,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巴彦淖尔市要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将演进到10:63:27。具体包括:
   一是创新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城镇化的推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单纯依靠能源资源发展经济的瓶颈制约。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巴彦淖尔市的主导产业。
   三是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旧产业。注重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四是适当引进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支持的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为巴彦淖尔市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市域综合实力。
   三、发挥好“三只手”的作用
   一是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抢抓机遇,挖掘潜力,获得发展。
   二是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划定了农业战略规划图、城市战略规划图以及生态安全战略规划图三张规划图。其中农业战略规划图明确将河套灌区作为小麦主产区列为全国七大农产品生产区之一,这将对河套灌区发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政府应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同时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公共作用,消除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三是发挥好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过去的干部考核是以经济数量为主的考核。领导干部为了追求GDP,滋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现象,从而无法推进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政绩“导向之手”作用的发挥能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使领导干部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维模式。要把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从“物本考核”转向“人本考核”,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建立健全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建立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制度机制,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在优先发展教育、统筹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健康素质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四、以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节能减排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的切入点。推进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等诸多矛盾的必经之路。
   一是要突出“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重点: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对巴彦淖尔市来说,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头。两个关键:即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能力。落后产能是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鼓励企业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道路。
   二是从源头推进节能减排,增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把节能减排的要求贯穿于招商引资全过程,努力做到选择性招商,引进技术水平高、消耗低、污染少的先进产业,积极承接农业、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监管机制。完善企业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和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从建设、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