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越来越喜欢报纸的短新闻了,在有限的版面中包含的短新闻越多,读者在有限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很少。事实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新闻应“短些,再短些”。他对《解放日报》提了个建议,新闻五分之四是500字左右,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1000字左右。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这个问题也曾引起新闻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多次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如今看来,新闻写作“求短”之路,仍显漫长而又艰难。
简短、精练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其实,把新闻写得短些、写得精彩些,才能显示出一个新闻记者的真本领。要把新闻写得简洁、明了。并非一件易事,它确实需要作者动一番脑筋、下一些工夫。新闻求短是新闻规律的自身要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突出特点是在尽可能的时间内把最近的信息传播到最大的空间。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新闻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新闻发生的时间距离新闻传播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的竞争力也越强。新闻工作者都在为“抢”新闻而奔波,“抢”就必须“快”,要“快”就必须“短”。新闻界早就有“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信息”的口号,可见“短”是新闻自身具备的天性和特征。
写短新闻也是读者的要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从报纸上了解最多的新闻信息,而没有工夫去看那些长篇大论。只有那种篇幅短小、内容充实、事实新闻鲜活、形式灵活、时效性强的短新闻才最受读者欢迎。写短新闻是办报宗旨的要求。我们办报纸,就要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多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各个领域的新动态、新思路、新实践、新经验、新成果、新典型等。我们要在版面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扩大报纸的信息量,使报纸版面丰富多彩,抢人“眼球”,就要多写短新闻,多发短新闻。
新闻“求短”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却是个一直没能彻底解决的老难题。写短难、求短难,刹长风更难。提倡短新闻还需认真清理新闻环境。新闻环境首先包含了社会心态。新闻传播能提高一个单位和部门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这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于是乎,在这样的心态下,有一种错觉心理——文章登得越长、越大,知名度就一定越高。认为短新闻写不了大题材,反映不了大主题,上不了大场面,成不了大气候,显示不出作者的大能耐、高水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同志对自己的政绩宣传十分看重,凡报道本地区本部门的新闻作品,都认为越长越好,甚至不惜“血本”,而对“豆腐块儿”的报道不屑一顾。标题新闻之类的见报方式就更不过瘾,都嫌别人的文章长,至于对己、对小团队而言,见报新闻越长就越有本事,短了心里就不痛快。业绩能够见报。必会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甚至还会得利,小见小得,大见大得,名利双收,如此种种。使得新闻长风犹如一块臭豆腐——闻着挺臭,吃起来挺香。这种对长新闻趋之若鹜的环境和气氛,也逐渐影响着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评价标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可以这样说,短并不是好新闻的决定因素,但短绝对是一篇好新闻的首要因素。好的东西应该是精的东西,精的东西应该不滥不冗不赘。要写出真正意义上的短新闻,依笔者之见,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细处着笔,是新闻写短的重要一招。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在“活”字上下工夫。活就是内容要生动活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文章虽短,但意义重大,要求记者紧扣主题,胸有成竹,学会以小见大,从细微处捕捉重大新闻。1980年2月4日《参考消息》上刊登了一则合众国际社的新闻,标题为《莫斯科出现手纸荒》,报道了莫斯科居民所碰到的另一种短缺——没有一处地方可找到厕纸。从厕纸这样的小细节,记者明显已为这个国家把了脉。从后来历史的演变中,我们不能不佩服当初这位记者的深刻洞察力和历史眼光。
求短还有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不要以为短新闻写不了大题材,反映不了大主题,短新闻显示不出作者的大能耐。事实恰恰相反,短新闻能够以小见大、以短胜长,不下一番苦工夫是不行的。荣获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作品《难忘的会见——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全文只有600多字,却记录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集体领导核心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集体领导核心的平稳交接。按理说,像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伟人即将告别正式的国务活动,记者下笔千言也是有内容可写的。但记者却抓住了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客人中的一个小镜头。及时将这一历史场面勾画出来。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让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跃然纸上,使这篇新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言已尽而意无穷,短得有意境,短得见深度。
篇幅虽短,但内容精悍
新闻求短还应讲究在有限的篇幅里增大容量、增加分量,传递更多的信息,这样的短新闻才更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在“精”字上做文章。在提炼主题、剪裁取舍、谋篇布局中,要牢牢树立“精、短”意识,精益求精,惜字如金,要学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领,从“短”处人手抓精品。
鲁迅先生为文十分严谨。所写文章十分精练,他对后人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毛泽东说:“我们无论是讲话,演说,写文章,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他老人家历来反对拖沓冗长的八股文,在行文撰稿中亦为后人做出了典范。他亲自撰写的新华社消息——《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势宏伟,内涵丰富,却只有短短500余字。
《解放军报》有两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短新闻,一篇是《直升飞机代替了马拉爬犁》,一篇是《我军大批军马退役,团以上骑兵建制取消》,新闻通过雪山哨卡的交通工具更新,建制部队的军马退役这件事情。反映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新变化和新成果。文贵在精。而不在长。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不过才220余字,却将解放战争中我军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反映得跌宕起伏。可见,短,不仅能够显示实力,而且也毫不影响才华的发挥。因此,记者、通讯员写稿时,头脑中应该有一个“短些,再短些”的概念。多写短文,多出精品,言之有物。
敢于创新。不拘一格
把新闻写短不仅有思想认识问题,还有技巧、功力问题。这就要在“新”字上抓突破。“新”指的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新,要求记者要有改革创新的思想和新闻敏感性,积极适应新的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求突破。
实际上,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直接写事实。现实中许多记者写新闻喜欢“拐弯抹角”、“穿靴戴帽”。直截了当不仅为了快,而且能够短,也只有短才能快。新闻求短是新闻的特性和使命使然。还有一法,就是遏制“贪大求全”,多采用一事一报、快写快报、连续快报的手法。新闻求短还有一些手法,比如“实写写实写现场”。还有在行文技法上,多采用“断裂行文法”,即选取事实点面结合,跳跃式行文;段落简短,叙事简洁,讲究思想的递进和丰富;讲究逻辑衔接,省去铺垫过渡:等等。
1995年,在新中国成立46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登载了记者范敬宜的一则现场短新闻,标题是《过去统计“有”,现在统计“无”》。作者抓住了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贫困山区统计电视机拥有量的方法上今昔不同。通过统计方法的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篇500余字的短新闻,以独特的视角看变化,在老题材中出了新。
199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了一篇题为《中美磋商的最后一幕》的文章。本来报道中美知识产权的谈判是一场剑拔弩张的斗智斗勇,为全世界所瞩目,但在最后时刻,记者的处理却显得轻松活泼而又意味深长。例如:“双方落座,我听到中国外经贸部石广生询问美方的第一个问题是吃饭。”“散会后,他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互致谢意,不时穿插着阵阵笑声。”现场短新闻“短”而不乏事实的本质,让人喜闻乐见的精妙之处跃然纸上。
其实,从根本上说,把新闻拉长是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起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我们要服务读者、站稳市场。就要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在具体写作时,一是要力戒面面俱到、贪大求全。写新闻不是开中药铺,一定要主题突出、焦点集中,用新闻价值的“筛子”把获得的素材去粗取精,从一个独到的角度写深写透。二是要去掉多余的背景。短新闻一般无须写背景,如果特殊情况需要,这个背景必须是对主题、事件有烘托或对比作用的,而且要写得凝练。三是要避免事例重复。写新闻在选用事例时,一般选出最突出、生动、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可以了。四是语言文字要简练。写新闻虽不能像写诗词那样“炼字”,但也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用最少的最恰当的语言去表达新闻事实。这个工夫需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来练就。
多写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记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现场感强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它必须是现场的。它强调现场目击。它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共时空的关系。现场短新闻必须是记者的耳闻目睹。必须是纪实性的报道而不是解释性、思辨性、预见性的报道。它要求新闻作品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立体,形象逼真,有强烈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具有可感性、可视性和可读性。采写现场短新闻必须身到、心到、情到、手到,亲临现场抓“活鱼”。
短小精悍,是现场短新闻的又一个重要特点。现场短新闻并不是长新闻的简化,也不是缩写,而是一个精粹的有机体。现场短新闻的短,是用精妙洗练的笔墨,传播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最重要的信息,做到短而不淡、短而不俗、短而不浅、短而不空。
新闻价值高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三个特点。现场短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必须是人们普遍关心、渴望知道的信息。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场短新闻并不因为短就与重大新闻事件、重大社会主题失之交臂,它当然不乏小桥流水、风花雪月之类的东西,但它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表现自有其独到之处。
现场短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和新闻,这两点缺一不可。写好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并要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做先知春江水暖的鸭子,进而及时将最新鲜的有价值的新闻从纷繁的事务中打捞出来,奉献给读者。在新时代,随着传媒的飞速发展,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我们总能够看到记者“长枪短炮”、“围追堵截”采访的场面,无论是视频记者还是文字记者,都力争在第一时间抢新闻。在全世界关注的现场,记者用他们的热血甚至生命,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闻求短,求的是短而新、短而实、短而强、短而精、短而美的短。新闻应当是宜短则短,宜长则长。新闻写作应该规范,应该不断提高质量。我们正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变化日新月异,新闻宣传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记者更要适应这种变化,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见微知著,激情满怀地写出充满浓厚时代气息的精彩的短篇章,为人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为新闻宣传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