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本文描写了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分析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和建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新闻标题 名词选择 大众化 建构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跨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话语也会随之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都会相应地产生不同于以往的话语和表达。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
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真实信息。可以说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我们所生存的客观世界,认知语法学家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客观世界的结构分为两种基本的概念实体:事物和关系。概念实体是指任何一种心理单位。事物是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稳定性的概念实体,而关系则是两个或更多实体之间概念的连接。事物被编码为名词在语言中出现,而关系则被编码为动词、形容词、介词或连词。名词的主要功能是指称性,社会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现象,反映在语言里就是用名词指称,在科技语篇里人们会倾向于创造新名词来概括反映,而在新闻语篇里人们倾向于“旧瓶装新酒”,选择大众日常使用的“旧词”赋予新义来表达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表现出大众化视角的词语选择。尤其是近年来,大众化的口语词在新闻语篇中的使用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多见于开放的网络媒体新闻语言中,而且也频现于传统的报纸新闻语言中。具体说来,这种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大众熟悉的名词,表达专业性、行业性的新现象。新闻的价值在于“新”。新奇的现象,新鲜的事件,能够吸引人注意,具有传播价值,但人们在认知上相应也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各专业各行业出现的新闻,由于其专业性和行业性较强,即使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普通人认知时也会有一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既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又能使读者轻松解读呢?——选择大众化词汇。譬如,新闻标题使用隐喻的思维方式,采用大众熟悉的名词表达新现象、新事物。举例说明:
(1)给承诺套上法律的“紧箍咒”(《文汇报》2005年10月31日)
(2)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文汇报》2005年12月2日)
(3)如何掌握求职“破墙术”(《文汇报》2005年11月2日)
(4)澳科学家发现控制食欲的“开关”(《光明日报》2007年11月9日)
“紧箍咒”一词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传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此用来表达法律的内容。“抹口红”本指女性美化容貌的行为,在此用来表达政治事件,此处喻指布什的演讲。当下社会“求职”困难,这是人人皆知的,但对于攻克“求职”难关的方法,人们并不是都熟悉,用常用词“破墙术”隐喻。“开关”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词,通俗易懂,在例(4)里用来表示深奥的科学概念,指“一种可调控人类食欲的蛋白质”。
用大众理解的具有意象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产生是对世界认知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人们首先认识的是自己能够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然后再通过人们的联想。把已知事物与一些相关的新认识的、抽象概念的事物相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从而达到对抽象概念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新闻在报道抽象观念时,选择大众理解的意象词语表达,使人们借助对具体的、可以直接理解的事物的经验,来认识更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事物。意象是人们熟知的语言符号。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意象”是人类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这种表征不是丰富的形象,而是删除具体细节的有组织的结构。因而,具体事物在形成意象时,所凸显的往往都是人们对该事物感知最深刻的一面,具有群体认知度高的特征。意象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例如:
(5)(引)16女子联手成立女子维权中心
(主1“秦香莲”结盟找负心汉(《生活报》2004年2月18日)
(6)上百家无证小煤矿为何敢带“病”生产(《文汇报》2005年11月5日)
(7)(引)11层居民楼夜间坍塌
(主)土耳其“豆腐渣”活埋上百人(《新晚报》2004年2月4日)
(8)“回家的感觉真好”(《人民日报》1997年7月21日)
上面例子中的“秦香莲”、“病”、“豆腐渣”、“回家”都是带有一定意象的词语,而且也是大众所熟知理解的。它们不是专指某人某事某现象,而是舍弃了具体的细节,凸显的是人们对该事物感知最深刻的一面,大众容易理解接受。例(5)中“秦香莲”凸显的是那些在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人”的词语。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在例(6)里则表达生产上的安全隐患。例(7)用“豆腐渣”凸显建筑质量的不合格。例(8)用“回家”来表达香港的回归,用人回家的感受来演说香港回归的现象。
方言词语的使用。汉语方言是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报纸作为公开发行的刊物,相关部门有明确的法规,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汉民族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以前。各种报纸都很好地遵守着这一规定。但90年代以来,一些报纸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对方言词的使用明显增多,指称具有地域特色事物的方言名词更是多见。例如:
(9)《爱情伊妹儿》成影视香饽饽(《华西都市报》2002年1月11日)
(10)“阿拉”最喜欢到海南旅游(《海南日报》2010年5月6日)
(11)布什语录怎一个“噱”字了得(《文汇报》2005年12月31日)
(12)汗水打湿山城“棒棒军”(《工人日报》2009年8月5日)
(13)集体无厘头时代(《潇湘晨报》2010年4月11日)
“香饽饽”是陕西等地的方言词汇,“阿拉”、“噱”是吴方言词,“棒棒军”是四川方言词。“无厘头”是粤语词。这些方言词表现出各地的人文情趣,带有浓厚的乡情,迎合了各地域的受众需求。方言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可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而不必让读者将作品信息理解之后再转换成自己惯用的语言储进大脑,新闻标题使用方言词容易被读者选择和接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方言昕起来亲切入耳,用方言表达新闻能够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名词大众化选择的功能
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从语言表达上看,总体功能体现出大众认知的容易性。具体来说就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利于传播。不论采用大众熟悉的名词,还是用具有大众理解的意象的词语,或是方言词语。都是利用语言中已有的现成的词语,表达社会生活中或者具体的新现象、或者抽象的观念,而语言中已有的现成的词语的所指(语义)和能指(语音)都是大众熟悉的,大众熟悉的名词表达了大众熟知的经验,人们认知理解比较容易。用此来表达新的事物现象以及观念,容易理解记忆。根据信息、交际理论的观点。人们能否很好地理解某话语取决于交际负荷的大小。所谓交际负荷,通俗地说,就是在交际系统中话语未知信息的量。未知信息的大小与交际负荷成正比。要使人们很好地理解新闻标题,实现新闻的传播功能,就应尽其所能降低交际负荷,即减少标题中未知信息的量。标题中包含的未知信息量减少了,解读的进程就会加速。利用已知的名词来表达未知的事物能够减少未知信息的量,使人们迅速、快捷地解读标题,理解所谈论的事物,掌握、获得新信息。
使用大众熟知的名词词表达、理解新现象新观念,其实质是隐喻的思维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国内外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相似性的替代过程,就本质而言是联想式的。隐喻是用乙类事物来解读、感知甲类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倾向于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未知的和抽象的事物。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运用中,是语言的常态。人们在各种交流活动中,表达的概念越抽象,描述的事理越复杂,越需要借助隐喻。”比如: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口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抹口红”的明显功能——“美化”也是大众熟悉、共知的,在“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的解读里,人们会用日常对“抹口红”的经验来理解这句话中的“抹口红”,“美化”的功能得以凸显,于是读者会自然解读话语的意思——布什的演讲美化其伊拉克政策。这里涉及复杂抽象的政治问题,采用隐喻的表达,布什的演讲“美化”其伊拉克政策,而日常词语“抹口红”又是表达“美化”的典型意象,二者之间共同享有“美化”的相似点,所以能够联想代替,形成隐喻。同时“为伊拉克政策”与“抹口红”超常搭配给人以新奇感,标题运用隐喻形成文字的超常搭配,给受众以意外刺激。能够吸引读者。
建构社会大众文化的功能。“在社会意义上,话语是建构性的,建构社会主体,建构社会关系,建构知识和信仰体系。”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体现了新闻话语由精英走向大众的倾向,并由此参与大众文化的建构。新闻话语的大众倾向源于现代社会。当今社会的现代性,从文艺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性也是不断从精英走向大众。由“雅”文化向“俗”文化转变的“民主化”、“世俗化”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使用中的变化是更加宽泛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者选择大众化的语言形式,传播者的大众化身份也得以表达。因为“一个言谈者的身份是在他所选择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中得到‘表达”’。所以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大众化的词语”表现的新闻的意义和价值,观众更能理解文本意义生产者的原初意义,实现较少损耗的解码与信息还原,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自己人效应”。
权力是广义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福柯的话语理论向人们揭示,话语乃权力的产物。在话语的实践中潜隐着权力的运作,因此,话语蕴涵着权力,话语显现、释放并行使着权力,话语即权力。新闻话语的大众化,费尔克拉夫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一个深层的变化:权力正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换,新闻媒体处于一个市场背景下招徕读者、观众或听众的竞争中,通过最大化地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以出售他们的商品。大众化的语言是人们熟知的、常见的语言,具有化繁杂为简单、化晦涩为明晰的效果,可以减轻公众在接受、理解及运用全新知识时所花费的精力,有利于加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或“亲和”。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能使新闻媒体在出售他们的商品——新闻时,赢得较多的公众。
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开始逐步走向大众。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只是其变化的一个缩影。社会文化促动了新闻话语的变化。同时新闻话语也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构,随着社会生活以及读者需求的变化。新闻话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将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其社会意义上的建构性也会备受关注。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