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默在新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是一些严肃的新闻也不乏幽默元素。巧用幽默,将幽默融入到新闻中去,就能使新闻活起来。
关键词:幽默 新闻 阅读兴趣 审美愉悦
人们阅读新闻不仅仅需要了解信息,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而崇尚新奇怪异、诙谐幽默的审美情趣正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因此,如果一篇新闻作品运用幽默得当,就能契合读者的审美需要和阅读心理,使新闻产生活力和韵味,让读者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谬与不合情理。
新闻不拒绝幽默
在西方媒体中,新闻作品中的幽默是大量的、经常的和随处可见的。尽管我国新闻发展史上也不乏因睿智的幽默而熠熠生辉的新闻佳作,但我们运用得还不是那么理性和自觉。还缺乏学术性的归纳和探讨。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争奇斗艳的今天,缺乏了幽默的新闻,特别是应该或者可以幽默起来的新闻因为没有幽默而会使新闻大为失色。
新闻是不会拒绝幽默的,就是一些严肃的报道也不缺少幽默元素。《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3年5月29日刊登的消息《美国防部长称:伊拉克可能销毁了生化武器》,就写得相当成功。其原文如下: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今天向设在纽约的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时称,萨达姆政权可能在今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前就销毁了全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他说。不能排除萨达姆拥有化学武器但在战前已将它们全部销毁的可能性。拉姆斯菲尔德指出,他不知道萨迭姆为何不对美军使用生化武器,美军在战争开始后推进速度很快,可能是伊拉克来不及使用化学武器的重要原因。
在这则消息中,拉氏的自圆其说和事实的反差正是幽默的绝妙运用。消息中幽默的语言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幽默情愫,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升华了消息主题。实在高明独到。我们不难从中推出这样的逻辑:找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已经销毁了。不用生化武器就是来不及使用——反正我有理由灭掉你。这就是拉氏的幽默,这就是山姆大叔的逻辑!
新闻是事实信息,幽默是人的情感信息,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喜悦。新闻事实信息一经报道传递,便可融进人的情感和思想。从展现事实报道真相的角度看,新闻的本质是求真的,而幽默是一种传情达意的信息艺术,它努力于幽默思想的表达和展现,让人以美的心境去接受。幽默与新闻的结合有了真善美的性质:新闻使幽默具备了真实性、真理性和思想性,幽默使新闻有了娱乐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新闻中幽默的作用
幽默既是一个语言范畴,也是一个审美范畴。新闻要素给人以“真”,幽默要素给人以“美”,幽默和新闻的结合,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真理性和思想性与幽默的娱乐性、情趣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融入幽默元素的新闻既能使读者体味到美的意蕴,又能理解新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生活的启迪。新闻中的幽默作用很多,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深化主题的作用。《扬子晚报》2010年7月5日《捡垃圾的书记当学“丙吉问牛”》一文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县委书记夜捡垃圾,精神可嘉,成效也不错,能换来一个全国文明卫生城,这对三年如一日夜捡垃圾的县委书记来说,应该是一份丰厚的回报。此举应该赢得掌声,可为何招致非议?”此段文字用语幽默。略带调侃,其目的不在于肯定县委书记“夜捡垃圾”,而在于揭示“为何招致非议”。其后,通过与“丙吉问牛”作比,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职责。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一道理。
有营造气氛的作用。《中国体育报》2001年7月14日《历史铭记这一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杨澜的脸上还留着一个口红印痕,当记者问是谁亲吻了她,她对此全然不知,说‘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高兴坏了’。”读后令人哑然失笑,同时也感到一份惬意,侧面再现了中国代表团申奥成功热烈欢庆的场面。
有突出性格的作用。《解放军报》1991年6月6日刊登的《孙铁锤传奇》一文中写道:“……在山上打猪草的两个小姑娘被几只狼包围,他闻声冲上去,一只胳膊夹一个姑娘,冲了出来。这两个姊妹看上咱铁锤把他叫进家,一屁股堵住门,说:‘我俩任你挑一个,要不同意这门亲事,就找连长。’铁锤正色道:‘金花配银花,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说着便夺门而出。”仅从“救姑娘”、“拒求爱”这两个幽默的细节,一个有血有肉、独具个性的传奇人物便呼之欲出。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法新社渥太华2007年3月28日新闻《香气袭人惹烦恼》这样写道:“加拿大一名妇女因为喷洒的香水味道太浓,两次被公交车司机赶下车。”洒香水不违法,香气袭人惹烦恼,幽默。这则新闻采用“理性倒错”的手法,使读者以理性的思维领悟作者的目的和用意,产生了特殊的美感效应:会心的微笑,为读者进入幽默审美境地提供前提,并在获得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作者的思想。
有诙谐讥讽的作用。在《美国防部长称:伊拉克可能销毁了生化武器》一文中,拉姆斯菲尔德发表演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美国进攻伊位克的合法性,但作者并没有站出来作评论,只是在转述拉氏的话时连续使用了“可能”、“可能性”、“不能排除”、“不知道”、“来不及”、“速度很快”等不确定性的词语,读者阅读后自然可以认识到要用这些不确定性的词语来证明美国进攻伊位克的合法性这一命题是那么荒谬。
将幽默融入新闻中去
幽默是一种技巧,一种机敏,一种风趣,一种艺术。幽默的方法和技巧从来就没有一定的和现成的,它是情感在宽裕、聪慧和自由的天地间的精彩发挥。0幽默的美妙和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是用一种与通常逻辑不同的思维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声东击西法”、“迂回取道法”、“偷梁换柱法”、“指鹿为马法”、“故弄玄虚法”、“歪打正着法”、“自相矛盾法”、“不动声色法”、“苦中作乐法”、“一语双关法”、“答非所问法”、“执迷不悟法”、“借题发挥法”、“出其不意法”等多种幽默的手法,运用这些手法,将幽默融入到新闻中去,就能使新闻活起来。如何解决“融人”这个问题呢?下面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善于捕捉反常。美国新闻界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咬狗为什么是新闻呢?因为它反常,富含幽默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含有巧合、离奇、意外、突变、滑稽、曲折、荒诞、矛盾、误会等反常因素的事件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能捕捉这些反常并加以提炼和表现,幽默的效果就出来了。如:《郑州晚报》2010年5月28日刊登的《暴利2000%,有种治癌药比芦笋片还牛》中这样写道:“上周我们的节目报道了一种叫芦笋片的药,它的暴利是1300%。今天,这个记录轻松地就被一种叫做恩丹西酮的治疗癌症的药给打破了,该药的利润为2000%。”
精心拟制标题。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功能,要吸引读者应该让标题增添些幽默的气息。巧妙地将幽默元素融入标题,做到俏皮活脱、幽默风趣,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还可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和阅读心理,激发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冼东妹:把陪练“摔”成了老公》(《广州日报》2008年8月11日)一题中,一个“摔”字,活跃了整个标题,“陪练成老公”更是本标题突出的亮点,诙谐幽默,趣味十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注重采集细节。幽默常常在细节上体现出来,许多新闻佳作都因为有闪烁着熠熠色彩的幽默细节而令人叹服。有经验的作者往往都会在新闻中不着痕迹地设置一两个幽默细节,使新闻增色不少。2007年3月23日《参考消息》新闻《潘基文访伊遭遇炮弹袭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今天和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的时候,一枚迫击炮弹从天而降,震动了戒备森严的巴格达‘绿区’,也让潘基文吓得躲在讲台后边。”这则新闻表面上表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胆小,实际上却讽刺了美国伊战政策不得人心,所谓“绿区”也不安全,堂堂联合国秘书长也因有生命之虞而惊慌失措,令人捧腹。
灵活妙用修辞。新闻中的幽默不仅仅要引人发笑,还应具有含蓄的意味。充分借助比喻、夸张、借代、双关、比拟、对比、谐音等修辞手法,运用机智、愉快、健康、诙谐的语言,就能使读者在轻松、自然、风趣的情节中获得精神生活的营养。新华社福州2005年11月10日电《“防弹”书记中弹落马》一文中,福建省连江县原县委书记黄金高平时把自己打扮成“防弹书记”,却很快中弹落马,从反腐英雄,一夜之间变成反腐对象。作者抓住“防弹”与“中弹”做标题,将黄金高的腐败行为与落马前的反腐言行加以对比,极富个性和幽默感,更增加了讽刺的意味。
合理运用联想。联想是从新闻事实出发,与形状相似的物体、与内涵相类的事物、与精神合拍的道理相联系,从而产生创新设想和成果的思维方式。《新民晚报》2010年7月15日新闻《期待终结“名人故里争夺战”》这样写道:“这些年来,名人故里、故居已然成了一块‘唐僧肉’,有条件的地方想揽为己有,没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也要争一杯羹。最热闹的莫过于四省五地争夺炎帝故里,最荒唐的莫过于对孙悟空故里的研讨。”作者将对名人故里的争夺联想到“唐僧肉”、“争一杯羹”,显然比直接停留在名人故里的争夺上要生动得多、幽默得多。
贴近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新闻能营造亲和力,拉近读者的心理距离,激起关注欲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参考消息》2002年5月23日文章《昔日爱意不再。当今摩擦不断,美国与欧洲渐行渐远》一文中,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人之间的人情变故画面,生动勾勒出美欧由以往的步调一致、立场相似,到今天欧洲要摆脱二战后美主宰其命运的这一现状。细细品味,语言诙谐,余味无穷,不由得为作者将国际政治关系演化为契合读者心理的生活场景而折服。
新闻幽默应该把握的度
一块白水豆腐,缺盐少油,固然不好吃:如果太咸太辣,恐怕更难以下咽。新闻中的幽默也一样。尽管它在新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它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新闻的全部。当需要用它的时候,应毫不吝啬地发掘它的魅力;如果不需要,就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以致弄巧成拙。新闻是否运用幽默,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有趣、有义、有情、含蓄的标准,只要能给人以启迪、引人以回味,能提升新闻价值,就要大胆地运用。因此,运用幽默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走向极端。一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对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加工,虚构幽默情节,单纯追求幽默效应。二是要坚持健康引导原则,防止对新闻事实进行低俗化处理。一则好的新闻,不能单纯为了抓眼球而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要引导读者健康向上。那些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作者的形象,而且误导公众,害人不浅。三是要坚持幽默创造和幽默理解的协调和顺其自然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里根有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的效果,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宣布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语一出,全场哗然。里根在错误的时间和场合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他创造幽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但苏联政府却如临大敌。为此,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令美苏局面极为尴尬。
总之,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读者对新闻的可读性要求越来越高。巧用幽默,就能写活新闻,使新闻思想通过幽默的娱乐和审美得以实现和升华,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空间,从而获得审美需要。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