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组织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执行不得力等原因,这些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公共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公共危机事件是指在较广范围内发生的危害公众利益的危机事件,它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具有突发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媒体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公共危机事件传播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促进了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与处理。
网络媒体是其中最为快捷的一种
“网络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大得惊人,同时传播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信息的速度快得惊人”。它因为传播快速、及时、海量、渠道多样以及可以匿名发布的特点,成为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领先者和主动者。除了官方网站,还有博客、BBS、微博、社区聊天室等形式与途径。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因为传播速度稍慢呈现式微之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尴尬与困境,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上似乎成了网络的跟随者,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责任、价值观缺失的现象。
考察导致传统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处于被动局面以及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一是把关机制和传播技术的制约使得传播速度较之网络媒体有些慢。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尽管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相应的调整,但是经过一定的审查把关是必须的程序。二是传统媒体的实名报道方式和潜在的风险性使得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比较慎重保守。甚至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不像网络信息那样灵活尖锐。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对传播者形成特殊保护,易于表现真实信息,良莠俱存的现状要求受众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三是媒体的增多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媒体从业人员因为自身以及组织利益、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局限,缺少相关的责任意识和处理经验。公共危机事件报道出现偏颇,歪曲事实,误导公众,甚至价值观、责任感缺失,使公众丧失了对媒体的信任。总之,网络在对传统媒体公共危机事件传播形成冲击的同时,将传统媒体逼入狭窄的角落。面对这一困境,传统媒体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为非网民为主的受众服务的角色。“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虽然这数目不小,但面对中国13亿人的信息传播市场,它还是有未能送达的受众,这就是非网民受众群体。如果说网民是以网络媒体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那么非网民则以传统媒体为信息源,只要非网民存在,传统媒体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不会轻易退出市场。
严格、慎重把关的角色。当今是一个多种媒体共存的时代,“2008年全中国共出版报纸1943种”,加上电视频道、广播电台频道等,媒体的数量就更多,因为把关的标准、分寸等不一样。造成各媒体的价值观和公信力也不一样。在公共危机事件上的严格把关显示出的是传统媒体的审慎与对公众的尊重。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媒体有为大众设置议程的功能,“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如果说网络媒体为公众首先设置了议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公众议论的话题的先后次序(即思考什么),那么传统媒体则可以在议程设置初级影响之后再进行议程设置的深层影响(即影响人们怎样思考),也就是通过严格把关,告诉人们对网络媒体先行报道的这一事件应该怎样思考,应有的价值观是什么。因为网络媒体虽然通过快速传播为公众设置了议论话题,但对于这些话题应该怎样认识才是最为正确合理的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呈现了信息。网络媒体上信息的繁杂不一,尤其是一些非主流、非官方渠道所传播的信息冲淡了对于事件应有的正确判断与认识。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媒体不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就会引来猜测甚至流言,引起恐慌。这时公众特别需要新闻报道、特别是权威性的报道,报纸甚至电视等传统媒体则是政府的喉舌,是政府的权威发言人,有绝对与先天的公信力,而这一点恰恰是网络媒体欠缺的。在网络媒体快速议程设置之后,再跟上传统媒体对同一话题的报道进行补充或确认或纠正,是政府对公众的信息交代,是严肃把关的表现。面对公共危机事件以及网络媒体的快速、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可以避其速度的锋芒,将重点放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价值判断和真相揭示以及由此带来的与公众内在道德判断的契合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呈现与网络媒体不同的定位倾向,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
讲究伦理规范的角色。媒体讲究伦理规范就是在报道中站在公正的立场传播真实信息,勇于在是非善恶面前表现立场,不为利益炒作、夸张、揭露隐私。现实中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表现出娱乐化和过度夸大的倾向,只要利益和热闹,不讲社会影响,忽视了应有的责任和伦理尺度,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与好感。正如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此外,媒体对危机事件不分分寸的报道也有违伦理。“媒介发挥监视功能也可能引起几种反面功能。如果过度强调危险和威胁,便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除此之外,过多地接触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会导致受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针对这些情况,传统媒体应该坚守伦理底线,表现良知与公正,不偏向、不歪曲、不误导、不煽情。才能赢得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权威地引导舆论的角色。媒体不仅要传递信息,还有教化社会、普及良知的功能。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表达方式,帮助形成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借助于直接或间接方式表达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倾向和意见来表达对于该事件的立场,进而引导舆论的方向。在网络媒体监督功能不断细化、深化,甚至利用备受争议的人肉搜索进行舆论监督时,传统媒体作为政府喉舌更应及时反应、慎重辨析和小心引导。如果说网络媒体对舆论实施了快速监督的话,那么,传统媒体则应该从信息方向方面来引导舆论,双方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舆论的共同作用。相比较而言,舆论方向的引导更显重要。
有明确立场和正确价值观的角色。公共危机事件报道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明确的是非、责任判断,只报道后果不查是非责任是回避问题、消减报道深度的表现。当下一些媒体传播该类事件时在标题上追求吸引眼球,在对事件的报道尺度上顾及某组织或某领导的利益,不考虑公众需求。遮盖、扭曲或者冷眼旁观,没有价值观,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假恶丑现象没有表现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道德,这种过于冷静和中立的态度是对受害者的冷漠和伤害。在2010年年初的校园安全危机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现场、作案过程等详细做了报道,连篇累牍的频次与大版面的篇幅引起社会心理恐慌的同时也一次次刺痛着每个受众的心。它告诉我们只呈现结果是不够的。新闻媒体在承担起告知任务的同时,还要讲究责任、人文关怀,通过这些体现媒体的伦理道德水平和秉持的立场。网络中存在一些价值观不明的现象,传统主流媒体中不应存在。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通过新闻评论、动态消息、深度报道等形式树立起鲜明的旗帜,明确是非。正面引导公众应该怎样看待这一事件,引导舆论而不是放任舆论。“我认为如果想要在暴行、大屠杀或许多人祸场景中寻求中立观点(或所谓的中立性),这不但不可能,同时也不恰当。”现在媒体不是缺少报道,而是缺少有正确价值观的报道,要用报道中的正确价值观唤醒、激发更多民众心中的道德良知,这才是网络冲击下公共危机事件报道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对没有立场只有呈现的媒体信息的矫正与补充。
总之,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虽然确实存在版面有限、容量有限、时间有限、速度稍慢的现状,但坚守自己的角色定位,坚守正确鲜明的舆论导向,坚持严肃、公正、讲究伦理规范,同样会获得公众的信任。可以说,公众的信任是传统媒体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传统媒体占据市场的关键。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