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风波

2011-12-29 00:00:00孟熙
食品与健康 2011年7期


  最近,塑化剂这个词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截至到2011年6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里,309家厂商生产的863种产品赫然在列。产品类型包括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和果冻、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添加剂等等。其中不乏统一企业公司、大湖草莓农场、一番榨国际有限公司、台湾糖业有限公司等著名的公司企业。
  据悉,事实上,塑化剂存在于台湾食品中已有近30年历史,它为什么到现在才被发现呢?
  
  细心母亲意外发现问题
  
  最早发现食物中含有塑化剂的是一名52岁杨姓女士,她是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测员。今年3月,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她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这本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然而,这位有着两个孩子的细心母亲还是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这个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进行了一一比对,她意外发现,这个异常讯号其实就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学名为“邻苯二甲酸酯”)。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的浓度竟高达600毫克/千克,远超过台湾地区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毫克/千克。
  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最终查出,为了牟利,一家名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物添加剂“起云剂”中加入了塑化剂。
  5月23日,当昱伸香料公司的负责人赖俊杰被带走后,这个黑洞终于呈现在公众面前。昱伸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此事随即引发台湾食品业的“地震”。之后,赖俊杰在台接受询问时供认,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
  
  
  塑化剂事件显示监管漏洞
  
  令公众疑惑的是,这个原本就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是如何成为台湾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的?
  在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看来,之所以酿成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最为关键的就是管制架构的失效,“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
  据了解,目前,台湾地区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种左右,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地区“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其中只有78种属于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
  塑化剂就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其管理采用“事后报备”,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的,“潜台词是相信厂商不会随便使用”,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所以,“对于第四类有毒物质,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卫生部指出微量塑化剂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日前指出,卫生部已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并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目前,卫生部已组织各地省级疾控中心对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开展应急监测,并将扩大范围收集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塑化剂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用品、油漆等工业产品中,环境、饮用水中也存在极其微量的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通常情况下,人群日常暴露水平极低,对人体健康尚无明显影响。但是,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长期大量摄入将影响生殖和发育。
  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也会有微量塑化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严格规定了DEHP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的迁移量为1.5毫克/千克,DINP为9毫克/千克,与发达国家的规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