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爱因感恩而璀璨

2011-12-29 00:00:00邵长城
中华儿女 2011年8期


  满头银发,瘦高个头,戴副眼镜,文质彬彬;说话清脆,吐字清楚,思路清晰;耳不聋,眼不花。尽管已79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就是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离休干部、副主任医师、老党员张萍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就是她,先后多次向受灾地区和贫困山区奉献爱心;就是她,不顾年事已高,主动报名参加医院组织的离休专家赴农村义诊;就是她,热心为居民讲解保健常识和公共卫生知识……
  走近张萍,感受张萍,体会张萍,才知道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我不能到灾区,捐点钱也算尽一份心意”
  
  去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件事牵动着张萍的心。她每天坚持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那救死扶伤的感人画面,那映入眼帘的黑色铅字,那萦绕耳际的急迫声音,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弦。无数次,老人泪流满面。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
  张萍再也坐不住了,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这时候,不向灾区群众表达一下心意,她寝食难安。
  张萍主动与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离休党支部联系,表达了捐款之意,想为舟曲百姓渡过难关尽绵薄之力。
  这天上午十时,骄阳似火。年近八旬的张萍老人走进了北京市东城区接受捐赠工作站。
  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卫民从张萍手中接过5万元现金,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老人家,您的善举让我们感动,5万元不是个小数目,这是您多年的积蓄,舟曲百姓会感谢您的,我们一定把您的这份爱心传递过去,请您放心!”
  张萍老人话语凝重:“是共产党哺育了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得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我心里特别难过,两千多人说没就没了,好多家庭妻离子散,好多百姓无家可归。我不能到灾区,捐点钱也算尽一份心意。”缓一缓,她用乐观的语气说:“我相信,有党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舟曲的老百姓一定能尽快重建家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后,工作人员现场点钞、封存,现场开写捐赠收条。张局长将写有“救灾济困、奉献爱心”八个大字的捐赠证书庄重地颁发给张萍。
  手捧鲜红的证书,老人欣慰地笑了,她了却了一桩心事。
  张萍老人的捐赠证书又多了一本。离休之后尤其是近年来,她将爱心传递到了许多地方:汶川大地震,她先是捐款,而后又缴纳“特殊党费”;玉树地震cXSbg4lru11E9aqkjjHcRlndiMn2ENozEFvKVAEHFa8=,她不但捐款,而且动员老干部伸出援手;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她义无反顾捐款相助;前不久,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开建二万五千里长征纪念馆,她又倾囊相助5万元……
  近年来,张萍以各种名义捐款达十余万元。这捐助背后,展现的是一位慈祥老人的仁爱之心,彰显的是一位老党员的博大胸怀。
  
  “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张萍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小父母双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48年10月,年仅17岁的张萍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学医。1956年转入地方工作,在大连中长铁路医院任医生。之后,调入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担任儿科副主任医师,直至1988年离休。
  张萍有句口头语:“我从小父母就不在了,没有党,没有组织,就没有我的今天。”走到哪里,她都这么说;不管见到谁,她都这样讲。这种感恩情结伴随她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却不曾泯灭过。
  正是对党的终生感念,才使她捧出一颗火热的回报之心。
  做医生,她潜心研究医术,在妇科、儿科方面均有建树。坐班诊疗,她视患者为亲人,时刻为病人着想,热情接待,耐心问诊,不开高价药,不开无用药。她带头倡导“廉洁行医、文明行医”。那时,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
  离休未离岗的张萍,被医院返聘为外联顾问。她把医院的发展时刻挂在心上,在医疗设备、办公设施建设方面倾尽全力,为医院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6年,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成立了“老干部文明监督分队”,工作认真、热心公益的张萍当选为第二任分队长。她佩戴“社会文明监督员”胸牌,带领队员一年至少4次到药店监督规范化服务,检查药物进货渠道和安全情况、处方药具体落实情况、药店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在配合医院对行风医德、勤政廉政监督检查时,她更是较真,比如进行服务态度满意度调查,她会逐一询问病人:是否有医生收红包的现象,是否有医生开高价药的情况,是否有医生服务态度不好的情况,等等。看到她满头白发,楼上楼下跑,患者都很感动,主动配合她的工作。对检查出的问题,不管大小,她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并督促尽快改进……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自参加文明监督队那天起,这一干就是24年!
  24年的坚持,24年的辛劳,24年的付出,皆源于张萍心中那个朴素的信条:是党哺育了我,教我如何做人行事,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党员,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能给党丢脸。
  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该做的,要做就做好;将自己的荣辱与党的形象紧紧连在一起,不给党抹黑。她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用感恩的心书写出了完美的质量人生。
  
  “我不在不合适,不能让人家白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诗人对人生暮年的无限感慨,带有深深的失落之感、惋惜之情。殊不知,晚霞满天时的璀璨同样华贵和耀眼。
  张萍就是那一抹绚丽的夕阳,她发挥特长,奉献余热,把晚年生活过得十分精彩。
  到郊区百姓家义诊是张萍最愿做的一件事。郊区医疗条件有限、缺医少药,为了乡亲,张萍总是按时前往定点乡镇送医送药。义诊时,既看内科又看儿科,给老乡的孩子诊治营养不良、佝偻病,为孩子家长提供健康指导。
  到农村义诊,环境恶劣,保障简陋,张萍年轻时因病切除了一个肾,但她从未因条件艰苦、任务繁重退缩过,每次组织义诊,她都踊跃参加。有一次,她感冒比较严重,同志们都劝她别去了,她却说:“我是看儿科的,我们都给老乡们说了,万一有小孩看病怎么办,他们大老远来了,我不在不合适,不能让人家白跑。”
  如今,年近八旬的张萍下乡镇农村义诊的次数少了,但她心中依然惦念着患者的病情。
  服务居民、共建和谐社区,是张萍晚年的一大乐事。她不顾年事已高,为社区居民讲解保健常识和公共卫生知识,有时一讲就是个把小时,深受老百姓欢迎;她协助社区把一些常见病的预防常识编印成册,挨家挨户发放,为居民防病治病尽心出力;社区组织各种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尽管年龄越来越大,社区活动参加的少了,但她依然挂念着,还经常询问情况,帮助出谋划策……
  张萍是一位平凡的老共产党员,她做的也全是平凡的小事,但平凡的小事都是老百姓需要的,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她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人生的圆画得很完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对张萍最真实的写照。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