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延信:一诺至孝半辈子

2011-12-29 00:00:00朱红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9期


  55岁的河南矿工谢延信是方圆上千公里内的“大名人’——这个个头矮小,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小老兴”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的职工,其头像曾被印成海报在中原大小城市张贴,以他命名的展览馆也已接待了很多参观者,甚至他还走进人民大会堂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走了这家就破了”
  
  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退休前,谢延信是一位常年在192米井下工作的普通采煤工,最后的工资仅631元,工作档案的奖惩栏上也空空如也。
  他用半辈子——30多年的时间,似乎只做T-件事情——照料病中岳父母及呆傻的妻弟。
  33年前,新婚一年的妻子谢兰娥生下女儿40天后,患产后风。当时并不完备的医疗条件无法挽救妻子的生命。作为长女,妻子临终前将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托付给了谢延信。谢延信一诺千金:“我替你把这个家撑下去”。
  老岳母住在最大的朝阳的房间里,装着家里唯一的暖气片,窗户缝隙被特意用一排砖头堵上了。她的呆傻儿子,乐呵呵地坐在母亲身边,被问起谢延信,不停地重复,“亮哥(谢延信小名亮儿),好,亮哥,好。”
  因为得过几次脑出血,谢延信对很多事情有些记不清了,只是简单地回答“是”、“说不好”,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善良和朴实。岳父一家的情况极其困难:岳母因患有肺气肿等疾病,冬天的时候连一滴凉水都不能碰,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常常一出门就忘了回家,大小便总是粘满一身,生活难以自理,当年,只有岳父&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上班。加上襁褓里的女儿,谢延信是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当时的他,22岁,并不是一个能挑大梁的汉子一初中毕业,学业一般,几乎没什么手艺,只编得一手好竹篮,但不足以养家糊口,在小学老师谢元亮眼里,他是一个“不爱说话但有同情心”的老实人。
  丧妻之痛,改变了谢延信随后的生活。他当年的挣扎已无从还原,哥哥刘延胜第一时间奉母亲之命去焦作看他,要他回来续娶,在焦作煤矿招待所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屋子里,谢延信说,我走了这家就破了。
  1974年到1979年,他在焦作煤矿附近的一家窑厂打工,每天将土坯烧成砖瓦,这里距岳父家10里路,谢延信时常骑着一辆二八式永久牌自行车来回。彼时的煤矿尚是万众羡慕的第一线工人,身为矿工的岳父还能支撑家庭,直到1979年,岳父脑中风,瘫痪在床,多难的家庭至此濒临崩溃。
  谢延信的日常生活由此定格,他白天烧窑,晚上回家做饭、洗衣,伺候岳父翻身擦洗,再替岳母烫脚按摩,还有妻弟,得一口一口地喂饭。
  邻居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老谢的原名,心里却早就把他当作谢家的儿子而不是女婿。毕竟,即使是儿子,能够像他那样照顾老人的也不多。
  邻居于乃秀回想老谢照顾岳父的情景:夏天把老人背到屋外阴凉里,透透气,再背回家里。到冬天背到太阳地里晒晒太阳,再背回屋里。“就是自己的亲儿也不会这么整天背来背去。”
  谢延信的老家安阳,殷墟的所在地,自古就流传着“二十四孝贤”的传说,现在,他的名字被同样流传,人们总是习惯地加上一个前缀:“大孝至爱”。
  
  细节见真心
  
  谢延信的生活就像苏打水,清淡而寡味,当同龄人竞相寻找出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时,他却必须困守这个破碎的家,无心亦无力。
  上世纪80年代的矿工,月收入约为50余元,这甚至高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薪水,但摊上两病一残的家,依然捉襟见肘。
  20年里,焦作煤矿历经行业的起伏和大时代环境的变动,但是投射在这个近乎卑微的家庭,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和拮据。
  化解艰辛的方式只能是节俭,再节俭。谢延信高血压多年,却一直吃着醋泡花生米的偏方来治疗,最终还是患上中风。
  对老人,谢廷信却是一丝不曾亏待,有段时间,矿上给予下井矿工的午餐补助是两个烧饼和两个鸡蛋,谢延信总是省下鸡蛋塞在内衣里,下班一回家,就把带着体温的鸡蛋给老人送上,岳母几次感动得大哭。
  一位当年的工友回忆说,“掘进那活,得端着几十斤重的钻头好几个小时,老谢吃那么点,怎么撑下来的?”
  如今,被街坊们津津乐道的细节包括,岳父瘫痪在床17年,临终时,邻居帮着擦身换衣时,竟发现老人浑身没有一处褥疮,“若不是每天擦洗翻身,怎么能这样?”
  邻居们还能看到的是,但凡晴天,谢廷信总是背着岳父出门,拿着板凳,伺候老人在旧招待所门口晒太阳,“17年不间断,细节见真心”。岳父患上肝硬化、癫痫等病后,大便时常干结,谢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往外抠。听说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到野地去挖,每天给老人熬水喝。
  岳父喜欢豫剧,谢延信记在心上,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买了收音机,这是当时家里唯一的电器,隔壁邻居对此唏嘘不已,“老谢平时连一个水果都台不得给自己买。”街上的小青菜才1毛钱1斤,他都宁愿在煤矿的荒地上开垦种菜,从不上街,偶尔去也是专捡不花钱的菜帮。
  岳父每月60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除了抽空到附近农村的砖瓦窑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谢延信还在垃圾堆上开荒种起了油菜,嫩的时候凉拌吃,长老了炒着吃,收了菜籽再榨成油吃。
  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延信从岳父患病到去世,十几年来忘记了香蕉、苹果甚至西瓜是什么滋味。至于延信与家人的衣服,他从来没到商店里买过。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他穿了10年,白天穿脏了晚上洗,第二天再穿。为省几元车费,每次给岳父看病,他都是用架子车送岳父去十几公里外的医院。
  岳父吃的中药里有一味药是蝎子。为了省钱,谢延信依照医生的建议自己带着干粮到离家40多里路的山上找,第一天居然找了半斤多。
  在他的悉心照顾下,临终前老人居然能扶着墙走上一段路了,煤矿的医生说,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这是个奇迹。
  1996年,岳父去世后,因为经济所限,骨灰一直没有下葬,1997年,矿上领导去家里看望,谢延信指着骨灰盒,“家里最值钱的就这个了,150块钱”。他想了好多年,希望在附近的公墓买块慕地,让老人入土为安,但这—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矿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联、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兖矿杯”寻找感动中国矿工评选活动中,谢延信入围“感动中国十大矿工”之一,他还获得2006年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特别奖、人选由河南省文明委等七部门组织评选的“中原二十四孝贤”。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长刘云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对学习宣传谢延信都作了重要批示。他还荣获“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等称号。
  30多个春秋更替,一个精壮的小伙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一张永远没有变的笑脸,依然充满善良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