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迷恋速度的生物。我们对速度的崇拜甚至写进了奥林匹克箴言,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显然,人类的奔跑速度并不能令自己满意,于是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纷纷诞生。在越来越快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及时地停下来?
假设未来的某一日,你正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疾驰,窗外美景飞驰而过令人心旷神怡。这时正前方有辆车突然停了下来,你一惊之下立刻用最快的速度踩下刹车。要知道,车速越快,刹车需要的距离越长。而身体的反应比思维总是慢了半拍,零点几秒在此时仿佛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说时迟那时快,你的车如脱缰野马,眼看着就要追尾了,除非……
除非你和车能够心有灵犀。如果你能靠意念控制刹车,如果你的爱车能读懂你的意图,如果它能比你的身体更快,那你将平安无事。化险为夷。
脑电波刹车更灵敏
这不是天方夜谭。德国科技学院的研究者最近公开演示了一回如何用意念成功地刹车。领导这个项目的斯特凡·豪费(stefanHaufe)介绍说:“在紧急情况下,等待身体作出反应往往为时已晚。因此,为了争取更快的反应速度,我们认为可以利用驾驶者的大脑来直接控制剁车。”
在实验中,18个参与者坐在仿真驾驶舱里,各自通过显示屏模拟驾驶汽车,头上的电极用来测量其大脑活动。除了监视脑电图(旺G),研究人员也记录了被试者踩刹车的小腿的肌电图(EMG)作为参照。
模拟驾驶的内容相当刺激:电脑控制着前方车辆,驾驶者要保持尾随。车距必须小于20米;路上车辆众多,而且有许多急转弯;更要命的是,车速要保持在每小时100公里……电脑控制的前车随时都可能急刹车,尾灯闪个不停。被试者们个个神情紧张,如临大敌,随时准备着刹车。
实验证实,脑电波刹车平均比传统的脚踏刹车快130毫秒。“虽然看上去可能不算多,但也可能防范车祸的发生。”研究者如是说。的确不能小看这一瞬间,它使这次实验中的剁车距离缩短了3.66米,相当干一辆车本身的长度,这也可能就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驾驶者的每个反应都以脑电图和肌电图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研究者由此锁定了大脑中发出刹车指令的具体位置,更有针对性地精确调整了脑电波感应系统,但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做好上路的准备。
不用说,谁也不愿意开车时头上顶着插满电极的诡异头盔。而真实车况中存在着各种随机的电子干扰,也可能比脑神经信号强得多。在实验中,即使在最佳驾驶情况下,该系统的误刹车率接近每小时两次。研究人员说,如果想投入实际操作的话_必须先将这一比率降下来。
脑控时代
其实这种靠脑电波刹车的技术原理并不难理解,让我们先从脑电波谈起。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4--,存活着的脑细胞在不间断地产生微弱的生物电流。对脑电波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875年,年轻的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首次在动物身上检测到了脑电活动,可惜他发表的论文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192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汉斯·贝格尔(H.Berger)第一次真正记录到了人的脑电波。
脑电波按照频率高低可以分为四种:β波、α波、θ波、ε波。当人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脑电波也会呈现出不同。比如α波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放松、沉思时便以α波为主,精神紧张和激动亢奋时则会出现β波。现在,利用在头皮上安放电极的方法,仪器可以很方便地接收和记录脑电波。
脑电波控制术的原理在于:当人专注于某个事物、进行某个动作时,特定的脑电波会加强。在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之后,便可以分析、推断出人的想法和意图,甚至可以把脑电波翻译还原为语言。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曾开发出类似的“心灵翻译机”,翻译准确率在60%-90%不等。这就是该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何更精确地采集与分析脑电波信号。
总体来说,这一领域的探索正在崭露头角,显示出良好的前景。2008年在匹兹堡大学的实验中,一只猴子成功地用脑电波控制机械手,把食物放到了它的嘴里。该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说:“这说明我们更了解大脑的功能,距离这项技术的突破点越来越近了。”
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公司正在研制一种戴上特制头盔,就可以通过脑电波控制换挡变速的自行车。试用者表示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就能得心应手,这种控制的感觉相当新鲜。
脑电波控制技术的目的在于不使用实际肢体,仅凭意念去操作物体对象,它涉及生物医学、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高精尖领域,堪称最富科幻色彩的未来科技应用之一。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们常常携带此功能,令我等平凡众生艳羡不已。电影纯属虚构,现实充满巧合。如果真有一辆随心而动的车摆在眼前,相信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这大概就是高科技的魅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