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意/潘仕勋
“你愿意嫁给我吗?”多年前,我用最浪漫的语--调向她求婚。我承认那一刻我的声音可能有些颤抖,但令我倍感诧异的是,直到两天后我才得到她肯定的回答:“我愿意。”难道在她看来,这紧张表明我对她不够真心?还是她或许真的需要时间考虑一下,还有什么理由让她对一个如此魅力四射、前程似锦的年轻男子的求婚迟迟不予答复呢?我至今也不知道答案,且已有决断:就此问题刨根问底毫无益处,我宁可浑然沉浸在幸福的无知中。
然而当时最令我震惊的,或许是自己忽然意识到,结婚竟然是这样一份昂贵到极点的营生。那时的我看似前景光明,眼前的现实却不无黯淡:我真的身无分文。所以就在我未来的新娘打来电话,请我为大主教颁发的结婚证支付28英镑时,我的银行账号里根本没有28英镑,只好由新娘来付这笔钱了这倒也没什么不对:人人都知道,原本就应该由娘家人来支付婚礼费用。嗯,不管怎么说,我当时用的就是这个借口!
后来发生的事儿更让我震惊。我们并肩站在教堂里,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乎金钱的营生:这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就在牧师拖长声音,郑重地念诵《公祷书》里著名的句子时,我才意识到这场婚礼已经将我和这个女人永远地结台在一起,“无论安乐困苦、富足贫穷、有病无5病……直到终身”。是的,那一刻我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签署的这个合同附带着沉重的义务,在公务中,我是绝对不可能签署这样一份合同的。
我的确签署了一份极具约束力的契约,获准做许多事情,然而同时,居然有很多人从我们的婚姻中牟取不小的利润。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教堂收取了一笔费用,如果我们选择世俗婚礼,市政厅也是要收费的。裁缝更是大赚一笔——除非新娘播太太是做针线的好手,能为自己做一件结婚礼服。婚礼的乐师们自然要分一杯羹,香槟酒厂也不甘示弱,如此等等。根据“英国新娘”网站好心提供的统计数字,2011年在英国举办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大约是18605英镑(相当于197f,X,民币),其中新娘礼服的费用令人乍舌,高达15D0英镑(而新郎的一身行头只需200英镑)。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生意,但如若新娘的父亲不够富裕,则不啻为一场噩梦,他必须省吃俭用多年才能支付这笔费用。假如他不幸生T4个女儿,就只能用“噩梦连连”来形容了!
这还没有算上婚后的家用,以及孩子们的供养和教育费用——那可都是些整日垂涎着你的钱袋、事事理所当然的“没良心”的小家伙。然而还是有人不厌其烦地重复这套结婚仪式。伊丽莎白t泰勒结过7次婚,看来结婚确实有其独特魅力。总不至于就因为她足够富有,而年轻风流的丈夫们又总能令她觉得自己还是二八妙龄?
然而另一方面,婚姻制度总是不断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讥讽。在这里,我必须赞扬下某竞争对手的一部出版物——《牛津名言词典》。我在这本词典中读到,斯特拉-吉本斯曾提到“冗长单调的婚姻”,但婚姻显然比冗长单调糟糕得多。大仲马认为“婚姻的锁链如此沉重,必须得两个人、有时甚至需要三个人,才能承受得住”。另—方面,他的同胞西蒙·希涅莱则认为“将婚姻中的两个人绑在一起的并非锁链,而是琐碎生活经年织就的千丝万缕。那才是真正维持婚姻的东西——不是情感,甚至不是性爱!”
还有更不客气的,蒙田(没错,又是法国人)曾暗示“只有瞎老婆和聋丈夫才能结成一桩好姻缘”。多么骇人听闻的说法,但我想大家都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不过最登峰造极的还要数女演员莎莎一嘉宝,她有一句名言:“男人不结婚算不上完美,一旦结婚就完了!”
然而,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新人迈入婚姻殿堂,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也无论你有着怎样的宗教或文化背景。各报纸总是聚焦英国的高离婚率——2009年,英国有11.4万人离婚,相当于已婚人口的1%左右。但或许我们应该同样关注同一年登记结婚的人数,2009年大约有23.1万人登记结婚,基本上是离婚人数的两倍。有趣的是,世俗婚礼要比宗教仪式更受欢迎,尽管我始终认为,婚姻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宗教基础。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也无论人们出于何种原因选择结婚,在21世纪的今天,婚姻这个古老的制度似乎仍然继续存在,毫发无损。难道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曾私下里对我说——确保你在老龄时仍然富有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离婚?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儿太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