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1-12-29 00:00:00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9期


  “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盂建柱在全国反恐怖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全球尚有9600万适龄儿童因教育公平缺失,未能获得上学权利的背景下,中国已解决了学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成都会议上,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董奇认为,中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消除文盲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和带血的企业利润。”
  ——针对7月份山东重特大事故反弹的局面,山东省长姜大明在山东省安全生产电视会议上强调,要汲取几起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将继续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8月3日就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2m1年预算控制法案》表示。
  “深圳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是任何‘可能’都有机会变成‘现实’的地方。”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中国深圳成功举行,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主席吉安尼·梅罗在谈到对深圳的印象且寸表示。
  “青年作为最具创新意识、最具有朝气活力的一代,应当积极参与到地方、国家和全球事务的决策中,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在广东深圳举行的中欧青年论坛开幕式上,全国青联副主席、伊利集团董事l乇潘刚在
  讲话中指出。
  “应秉持不卑不亢、就事论事、实话实说原则,理性沟通”。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出席台“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办的青年政策论坛,提醒台湾青年要勇于和大陆学生交流,让他们多多了解台湾的文化。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两岸汽车产业合作最佳切入点。”
  ——在台北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和平创富论坛上,担任论坛嘉宾的中国机械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表示。
  “两岸政治上的差异跟隔阂,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调和,但是振兴中华文化是两岸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第四屑海峡两岸“三祖文化”交流周暨第十届冀台经济合作洽谈会L,中困国民党副主席丰正讲
  
  媒体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2011.8.8“7·23”事故追问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持续关注事故的善后新闻。到底是什么原因,才酿成了这样一场人问惨剧?“人的问题”,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给出的答案。
  这几年,中国的高铁、动车飞速发展,高科技带来了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高度安全的迷信。“一个工程,发展速度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尤其在超速发展已超出了员工素质基础的时候,大踏步飞速的超能力发展,就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刘铁民在文中说。除了普通乘客被舆论灌输了高速列车非常安全的概念,最危险的是很多动车司机和铁路工作人员也有这样的观念,在受访的司机中,只有少数认为“在从事一份高危职业”。
  而无论从事故发生之时,还是从事发后几小时到几日内的救援、善后的情况来看,“脆弱的系统和无助的人”,是救援经验空白而导致救援无门、一味为减轻事故等级而造成救人与通车并行、不成熟的危机处理方式导致“冷漠善后”形象的根本原因。
  也许避免动车相撞的保险系统发生错误的几率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但不可否认的是“7·23”动车事故正是若干个错误发生几率的累积,过分依赖和信任高科技,这种迷信让我们自身的素质更难以赶上那正在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大国”之梦。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2011.8.8“增自”真相
  
  国内洗衣液领军企业蓝月亮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缘起打假人士王海前段时间指出蓝月亮的“亮白增艳洗衣液”含有有害物质荧光增白剂,却没有明示消费者。6月25曰,王海称已正式起诉蓝月亮及其形象代言人杨澜。遭遇突袭的蓝月亮表示不解:业内90Z以上的洗衣液都添加了荧光增白剂,但王海却唯独对蓝月亮发出质疑,不断发布质疑微博并在北京和广州起诉,“是真的要打假还是另有目的?”7月8日,几次沟通未果后,蓝月亮以“侵犯名誉权”为由正式起诉王海。
  这是有史以来打假事件中出现互诉的“第一案”,一边是行业领军企业,一边是职业打假人,两边都是被告。
  最重要的产品安全问题暂被搁置、打假动机却被成为双方争论的重点,即使专家称洗衣液、洗衣粉中按标准添加荧光增白剂是安全的,这样一场悬而末决的诉讼嗣剧,如何让消费者安心?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2011.8.4辛亥前夜
  
  辛亥革命前夜,在1911那一年,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逐,社会的各个阶级都在酝酿着异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继续鼓吹革命,组织暴动;情绪越来越高涨的士绅阶层为推动立宪已经急不可待,念了新学的青年学子们满脑子变法图强的新思潮,而西太后死后清王朝继续推行的“新政”历经数年的努力,此时已开始见出成效……有谁能预料到,这将是大清朝数百年江山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中国人从笃信四书五经的传统思想,到接受现代公民教育的洗礼,从兴办新学,到废除科举,到新式教科书横空出世,到取消小学生读经……直至最后,新锐思想最终颠覆了满清王朝。
  辛亥前夜,常识得以构建,革命当前的形势下,民智大开。《中国新闻周刊》一组文章,使读者对辛亥革命前社会各领域形势得以深入了解。
  
  《新周刊》杂志2011.8.1兑现主义
  
  1992年,艺术市场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10年后,中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垒球第二大艺术市场,艺术品成了高端投资,艺术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客、银行、地产商、传媒络绎而来,画廊、展览、拍卖会数以千计,各方力量把艺术创作的各种主义,统一成了现实中的“兑现主义”。
  可这与当代艺术的学术价值、艺术家的艺术创见无关,再成熟再成功的艺术家也希望突破自身认知局限,创作出更个性更有力的作品与社会共鸣。
  《新周刊》试图通过接触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家、批评家及各种角色的参与者,尝试还原并重估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给出了一份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榜单,包含了“十大最有价值艺术家”、“最具价值美术馆”、“最具价值展览”等。当人们在感慨当代艺术名利味过浓时,请不要忽略艺术家们在这“兑现主义”背后始终不变的活力与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