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管理的非人格化,健全层级制度和职位管理制度,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责任、权限和工作标准,然后接受严格的工作评价,给悠闲自得、不负责任,只会依赖上级领导过日子的“庸官”来一个釜底抽薪
回归宪法,改变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
总的来看,中国的国家权力仍然相对集中,上级政府掌握着较多的资源配置权力,这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份额比例就可见一斑。此外,上级政府还控制着下级政府的人事任用权。这样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即上下级之间权责关系的不对称,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着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但另一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资源配置权,因此,面对一些公共服务问题,基层政府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将问题上交。而很多时候,上级官员在处理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时,也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手划脚,干预下级政府的自主权,无原则地要求下级服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野蛮要求下级政府违规操作,以满足自己的政绩需求或个人私利。
在一个单位内部,“首长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等权力配置安排客观上使权力向一把手集中。虽然制度上强调决策的民主集中制,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一把手”是否有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否则,民主集中就可能流于形式。现实中,不少单位的“一把手”或主要领导搞“一言堂”,不允许不同意见,或者对不同意见者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要求诸如人事任用、项目决策等方面无原则地服务自己的意志。久而久之,下级官员就会形成对上级和主要领导的依赖习惯,唯命是从。
因此,要治疗“一把手依赖症”就必须改变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一个根本的方法是回归宪法本身,严格按宪法和法律办事,禁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无原则的干预和不正当要求,同时进行事权和财权方面的相应改革,做到上下之间权责对称,增强基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协调和解决利益冲突的能力。在组织内部,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行使方式和空间,如规定哪些决策必须经过哪些民主程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压缩“一把手”权力空间。
加强制度建设,对“庸官”釜底抽薪
早在上个世纪初管理科学诞生之时,泰勒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就提出了管理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倡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制度管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运转就像企业的生产线一样,一切按流程和标准办事,领导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例外”事务,即对制度中没有规定的事务进行拍板。此外,韦伯在其科层制理论中也提到,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管理的非人格化。但是,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非常浓厚的国度,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期望出现一个贤明的君王,他能明察秋毫,把中国的所有事情都办好,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于是,我们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基础薄弱和不健全,无章可循,职责不清,当碰到问题和矛盾时,下级官员只好将问题上交,由主要领导出面处理。
另一方面,对下级官员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往往愿意生活在“一把手依赖症”之中,因为,事情由主要领导说了算,也就意味着不需要由自己负责,却可以照样拿薪水,尤其是当主要领导又喜欢揽权时,他们对“一把手依赖症”就更心安理得了,“依赖”说不定还会因此更加受器重,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要治疗“一把手依赖症”,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如健全层级制度和职位管理制度,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责任、权限和工作标准,然后接受严格的工作评价,给悠闲自得、不负责任,只会依赖上级领导过日子的“庸官”来一个釜底抽薪。
提升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制度管人是相对而言,制度再健全的国家和组织也不可能完善无缺,因为管理环境不断变化,总有制度预见不到之处,制度往往滞后于实践,存在着管理的死角,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公职人员,不管地位高低,如果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就能够主动发现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矛盾激发。反之,可能就无法发现问题,或对问题视而不见,任由其发展,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能由主要领导人和上级政府出面解决,因为这个时候需要动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只有“一把手”和上层领导才有足够的资源和权力去应对。
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都比较薄弱,其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育的失误。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孩子们只知道埋头做题,对外面的世界缺乏应有的关心,导致了人格的天然缺陷,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也缺乏公共意识。虽然我们不缺政治的教化,但僵化的教导方式难免使人产生厌烦感和疲劳感,其投入与产出之间明显不成比例。
二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田园式理想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代之而起的是对物质利益和个人感观刺激的追逐和向往,所有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公职人员,腐败现象的猖獗就是典型反映。因此,要医治“一把手依赖症”,还需要从人的精神培育做起,学校内外都应重视“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只不过要少一些僵化的教条,多一些鲜活的、生动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渗透,在春风化雨中让人们潜移默化,在灵魂深处播下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种子,并且促其生根成长。
对腐败问题,则需要从权力制衡、还权于市场、法制建设和公民意识社会培育等多角度、全方位治理,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培育在腐败现象面前将会变得软弱无力。
健全考核制度和民主制度
现有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危险,考核时,先由被考核人围绕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做一些自我总结,然后部门或小组评议推荐优秀人选,最后是单位的考核领导小组确定考核等级。本来,考核是人事管理的核心环节,运用得当,能够很好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之功效。但如今,一个公务员,只要平时没有违法乱纪被发现或曝光,循规蹈矩,就能够轻松过关。时日久之,就会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文化,凡事都向领导请示汇报,让领导抓主意,唯唯诺诺,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那些敢于负责,积极开拓进取者反倒成为弱势或者被孤立。
因此,要治疗“一把手依赖症”还必须改革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公务员的程序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其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其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其服务群众尤其是服务基层群众、替群众排忧解难方面的成效。此外,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也容易使公务人员形成“只唯上”、“不唯下”的工作作风,他们对主要领导的意志很敏感,因为领导的一句话可能就决定了其升迁,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形成“一把手依赖症”。因此,治理之道是完善民主制度建设,让官员对选民负责、对群众负责,真正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并用心用力加以解决。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杜美丽 美编/石玉
网友声音
“一把手依赖症”说明什么
有“一把手依赖症”的人比例那么高,说明什么?一是说明了受访渠道不通畅。二是说明了行政机关职能部门的懒政。三是说明法律法规、制度设计上有缺陷。(新华网网友刘有能)
“一把手依赖症”非诊治不可
据说现在到许多单位办事,在没有“一把手”打招呼时,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时常出现;一旦“一把手”打了招呼,事情就可能办得出奇顺利。“一把手依赖症”如此严重,让人忧心忡忡,一定要对它进行诊治。(荆楚网网友和法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