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文化产业风光无限,各地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和口号此起彼伏,文化与经济同台竞技、各展雄姿。但在热闹中,因迷失于文化产业的认知误区,滋生一些缺少文化底蕴、背离文化本质的乱象。
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听起来好像有道理,既发挥了文化功能,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似乎是双赢。但因其着眼于经济,而扭曲了文化发展规律,致使文化乱象丛生,如破坏资源、令人忧虑的“印象文化”系列的泛滥,层出不穷的“名人故里”之争、泥沙俱下的“申遗热”、拆真建假的“仿古热”、声势浩大的“祭拜热”、劳民伤财的“节庆热”等。
神州大地上出现了无数靓丽的景观,却越来越缺失文化的灵魂,只是一些罩着“伪文化”的躯壳在游荡。文化热闹的假象掩盖了审美感和艺术感的缺失,可能在某些方面收获了金钱,但遗失了文化本有的精神。这警醒我们文化发展不等于文化产业化,有些文化是不可能进入产业的,它以其原创性的姿态而难以复制。
文化面向市场旨在强调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每一种类型和形态的文化都有其生存空间和消费群体。文化要保持多样化和差异性就必须存在和发展,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扶持濒危的与缺少市场消费力的文化类型。因此,不能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使文化发展走向单向度,更不能演化为实践中“长官意志”的文化政绩化和市场至上的产业化。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到底是传统经济至上思维的显现,它不能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更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这是对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误读,这种思维模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进而违逆了经济发展趋势。实践表明:缺少文化灵魂的经济不会长久,也不会有强势竞争力,更不会有引领经济发展大格局的高瞻远瞩。无论是动漫基地的动而不漫,缺少产业链;还是文化产业园的空壳化,缺少内容。都因发展重心的误置,而难以发挥文化创意驱动经济的引擎功能。不靠文化的吸引力,靠“跑马圈地”的经济图谋,结果造成的是“两伤”。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纵然再包装,只看到文化资源的经济维度;即使舞台再华丽,只剩“名利”唱戏,终究会成为一出闹剧。因此,主流媒体和政府要慎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要明晰发展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产业化。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文化唱戏”功能。文化有社会功能,“文化唱戏”必然有经济效应产生效益。文化除娱乐、休闲、信息、知识外,还有思想和审美意味,这才是对人的境界的提升。
追溯乱象之本原,有一种思维如“幽灵”般挥之不去,那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作怪,能否让文化真正唱主角,发挥唱戏的功能,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事实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时期,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缺少文化视野和对文化的执著,以及讲好有趣故事的能力。文化有独立的向度,有尊严和品格,不能降格为经济的附庸和爬虫。因此,有必要在舆论上纠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误区,对发展文化产业有正确的认知,准确理解“文化”和“市场”,在观念和实践中尊重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