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近三十年的创业路,她说要感谢的人太多,是国家,村民的支持,她才能够做出成绩。
反哺农村,富民强国。当下,和谐发展的春风劲吹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万元增收”工程实施如火如荼之际,我们走近了一位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岳龙芳。在她身上能够看到“三农”问题解决的一些办法,同样能够折射出“万元增收”工程的好智慧,好方略。
岳龙芳,一个非典型农妇
她经受过人生三大不幸,吃过生在贫困山区之苦,一个人要挑起全家七口的重担。
她率先觉醒,不甘贫穷而带头开垦荒地,荒地变成果园,果园变成财富。她却没有小富即安,她带头成立合作社,开办加工厂让致富升级。
她积极把握“万元增收”工程的机遇,带领村民创造了更大的物质财富。她很有抱负,她说大家富了才是富。快七十了'她还有改造老果园的大计划。
她所得的奖项,同样非同一般,份量很重。甚至,她还办学校……
“开荒再造”打头阵
口碑写在民心上。进入重庆垫江,提起岳龙芳人人知晓,人人称赞。她的事迹是大致知道,但她的影响力却是始料不及。采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岳龙芳,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不认输,不认命,把握政策、敢闯敢干,带领当地最贫困的村创收致富,使得昔日的“光棍村”成为“全县最富村”。
增幅有多大呢?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100多元提高到2010年的8000多元。此增幅可谓喜人,因而,岳龙芳成了“万元增收”的典型人物。
今天我们在感慨她的成就之时,她说,这些都是逼出来的。对于个人的不幸,她已无悲伤,她已经将小爱化成了大爱。
她没有知识文化,没有出过大山。人家还在父亲怀里撒娇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人家以丈夫为天的时候,她丈夫也去世了,当她没有回过神来,她的儿子也不在了……
岳龙芳的致富之路从1982年就开始了。那是一段凄风苦雨而又干劲冲天的日子。改革开放伊始的西南贫困山区,岳龙芳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扛七口人的生活,穷得没有真正吃过一顿大米饭,下饭的盐巴都要四处去借。
大不幸、极度贫穷、重负担,她没有低头。这么穷,肯定没有女婿上门,她立志要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是一个人很正常的欲望,就是这个欲望,激发了她自己也想象不到的创造力。
当年,走出去对于她这样的农村妇女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就地发展。岳龙芳天天围着她居住的桂花岛转、想!桂花岛旁边其他县的村民因为种果树而致富了,自己为什么不能这样干呢?
一边是茂密的果园,一边是杂草荒野,生活也是天差地远。如果能开垦荒地,多一分地就多一分收成,但没有政策允许,她也只能望地兴叹。
就在当年底,岳龙芳的机会来了。那时,作为生产队出纳的她去县里开会,就是这个会,改变了岳龙芳的后半生。会上提出,允许在做好庭院经济的情况下,开垦荒地。
岳龙芳激动不已,这个机会她太期盼了。她马上开始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去一起开荒。在岳龙芳的努力下,有40多户人同意加入,但事情并不顺利,当时桂花岛没交通,土质极差,一家出60元开荒资金都困难,最后加入开荒的只剩5户。
开荒还是拉开序幕,他们坐在轮胎绑着的脚盆里,在水上来来往往。岳龙芳借来10多根钢钎和铁锤,把上岛的40多人分成几个小组,没日没夜地干。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饿了就用自带的红苕等方便食品充饥。200多亩荒坡很快变成了可耕地,岳龙芳整整掉了15斤肉。
肉掉了一路却从此开了。岳龙芳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因地制宜”创模式
了解岳龙芳,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思维。思维的革新成就了她。岳龙芳没有文化,但却很有道理。她说:“我一生信奉一句话,要干事,必须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这个规律。”
开荒完毕,岳龙芳和大家商量:“国家给了好政策,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地制宜。”经过筛选和比较,他们选择了种植夏橙,为减小资金压力,他们采取了“以短养长”的做法
在种果树苗的期间,引进西瓜和冬瓜,林间套种,在西瓜和冬瓜种植间歇,又复种上蜜本南瓜。“以短养长、一地多用”的模式见到了实效,荒岛变成了“瓜果山”。
瓜果产出了,销路却不好,连年亏损。她是一个顽强的女人,凭着自己的诚信,以全部的家产作抵押,陆续贷款11万元作为支撑。果树经营是个长期行为,贷款一时难以周转,银行信贷员“追”得岳龙芳团团转。岳龙芳压力可想而知。
“我一生就爱知难而进”,岳龙芳如是说。时间凝聚了她的努力,也迎来了新生的一天。在随后的几年里,果园收益逐年翻番,终于扭亏为盈,成绩不凡,大家都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不再相信眼泪的岳龙芳,还是潸然泪下。
岳龙芳是个守信用的人,国家的钱如数奉还。她也更加了解,农村经济要怎么才能发展。在她的带领下,昔日的穷窝,渐渐变成了聚宝盆,形成了“三瓜三果”特色农业产业。
如何做好这“三瓜三果”,她的思维又一次超前启航。2007年岳龙芳带头组建了重庆市垫江桂花岛瓜果专业合作社。2008年她又成立了重庆市垫江县桂花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社和公司的成立让村民有技术、有销路、积极性更高,致富有了保障。
“万元增收”工程启动以来,岳龙芳又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结合合作社和公司创立了“农户+专业合作社+超市+公司”的模式。
这个模式中,她组建了果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市场疲软时通过专业合作社将村民们的瓜果全部收起来储存,再分批或反季向超市和农贸市场输送。这样既能保证农产品的销路,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卖出更高的价钱。
她是如此将一门心思投入到脚下的土地,所以才具有如此大的能量,她帮助周边近4600农户创业,助农增收115万元。
从改革开放伊始“再造开荒”到今天的“万元增收”,岳龙芳都利用好了政策(天时),更发挥当地的潜能(地利),发动村民(人和)努力开创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万元增收”启新程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各方扶持,更需要岳龙芳这样的“知情人”。
岳龙芳说,我最大的经验就是让地尽其能。她成立的合作社,完全适应了“万元增收”工程的强劲东风,被誉为“富民兴社”之举。合作社里的举措,项项切合农村实际,项项满足农村需要。如:培训骨干技术人才、提供良种、办示范基地、专家指导、规范种植等等。
岳龙芳的智慧让她又一次把握发展机遇。“万元增收”工程在重庆是件大事儿。2010年起,重庆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目标。两翼地区是重庆农村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如此有的放矢,竭力发展还是第一次。
2010年是“万元增收”第一年,岳龙芳立即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湖滨村积极引种茄子、辣椒、苦瓜新品种,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亩产值达5000—6000元,受到农户的称赞和认可。2011年将在全村大面积推广'无疑是增收的得力之举。
岳龙芳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说:“感谢政府、农委的支持,感谢供销社提供帮助。只要找到他们,都是有请必到,有求必应。”在岳龙芳和村民的种植过程中,涉农部门提供援助让他们底气十足。这让靠天吃饭的农业有了依靠,农民收入更加稳定。
借“万元增收”工程的契机,岳龙芳和村民将致富推向了新高地。岳龙芳现场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2010年,岳龙芳在南瓜种植上,采用了新技术,被戏称为“土洋结合”,南瓜产值增加,提早上市,领先走俏。单是种植南瓜这一项,村民就增收了1000元。
以点带面,岳龙芳将成功经验持续推广。她又寻思着,庄稼人上半年忙,下半年就闲了,地也就空了,是种浪费,如果能让大家下半年也有东西种植,必然又要增加收入。她又自己掏腰包成立榨菜加工公司,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植榨菜的积极性,使得荒废二十多年的青菜头种植又兴盛起来,而且其种植与收成都不算劳累,合适目前农村日渐老龄化的劳动力种植。于是,就靠加工榨菜这一项,农户又增收1000元。
就是这样寸土必争,分秒必夺,村民们的收成越来越多。岳龙芳自己也想不到,她只是不停地围着土地转,但却收获了经营头脑。为了形成品牌效应,升级产品的附加值,岳龙芳从包装、销售上做文章,注册了“岳大妈”牌商标,目前该品牌在市场上得到了相当的肯定,并成功申请绿色无公害蔬菜,提升了其品质和价位。
本来可以享享清福的岳龙芳H+iSsEEAvXk1TDDpgKadm5Z8iIgfDBHlVpqjiKGqCq8=,为了将增收工程做扎实,又开始思考。岳龙芳还积极和相关部门联系,提升交通水平。在带领乡亲们致富后,岳龙芳又投资10多万元修建冻库,5万元修建码头,18万元解决全村200余人的饮水问题,发动群众种植蜜本南瓜1200亩。多管齐下,增收力度再加大。
对于农民来讲,一项增产1000元是个不小的突破,今天湖滨村不但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吃穿用度、消费观念都有了质的飞跃。
万元增收,对于岳龙芳和她的村子,不再是难题,因为他们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不但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贵在能够更好地把握机遇。
“兴农致富”惠乡亲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正因为岳龙芳如此践行,她才名声在外,才收获了如此多沉甸甸的奖项。
有多少奖,就有多少付出。共同富裕之路并不好走,当年她带头开荒,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她。当她开荒成功,有人还嘲笑,看你多少年才结一个果!
天道酬勤。没多久,在岳龙芳的精心培植下,高品质的西瓜、橘柑被培植出来。如此一来,没有种植的村民就眼红了,甚至发生过偷盗事件。岳龙芳表示理解,把自己的种子挨家挨户去推广'希望大家都来种植。她的理由很简单,当初自己是自私,想要过得好才开荒,但到了后来确实是感恩党的政策,希望大家共同致富。
从私从公的言论,都让我们觉得这个农妇格外真实,她没有豪言壮语,她虽然得奖无数,但在她眼里那些奖不如大家的信赖。她最高兴的是,她走在大街上,买瓜果的村民会对她说:“这都多亏了某人哦,没有她,还没有这样的果子卖。”
岳龙芳现在经常被女儿责怪,因为她马上年满七十,但她却闲不下来。她说除了务农,其它一概不会,她已经开始担心,老得无法务农的时候,她该怎么办。
年届古稀的她,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志向高远,她向我们讲述她的下一个试点计划
改造老果园。她相信只要努力,桂花岛上的万亩果树就能焕发新生,结出的果实不比任何一个高级品种差,村民的收入必定再上台阶。为了践行林下经济,她还要去寻找真正的土鸡种,寻找上世纪五十年代要濒临灭绝的土鸡种,然后在岛上广泛养殖,一来创造收益,二来给大众真正的土鸡美食。
“我想像歌里唱的那样,再活五百年。”她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改造老果园相当难。如果在她有生之年能完成,此生就无遗憾。
如果说开荒是她一生做的第一大件好事儿,那么老果园的改造就是她目前最大的心愿。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试点,推广成功经验,就如同她办的榨菜厂赚了钱是大家都赚钱,亏了就自己去承担,最终为国家节约钱。公道在人心。现在经常有人拉着她,找她指点门路。
临别握手之际,她的手很大,很粗糙,穿着打扮也很普通。走在路上,随即淹没于人潮。和她交谈,很难想象她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因为她说:“农民永远不要去追求奢华,那不是农民的本质。”
这就是农民,人家给一分,他们要还两分。回首近三十年的创业路,她说要感谢的人太多,是国家、村民的支持,她才能够做出成绩。
对于2011年的“万元增收”任务,她表示有一定的压力,因为湖滨村的基数已经很大了,还要继续增,他们就得大发力。不过她已经有了全盘规划,她设定了三部曲:第一部曲是短期增收,第二部曲是长期增收,第三部曲是巩固增收。
相信湖滨村能交上优秀答卷,在“万元增收”工程中力拔头筹。相信她能再度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她是爱行爱思的非典型农妇。
责任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