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 用艺术歌颂生命的尊严

2011-12-29 00:00:00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1年5期


  “从小到现在,我一直努力在做我喜欢的艺术,而且达成了我的很多愿望。我的生活总是充满欢乐,总是心情开朗地对待人和社会。我很成功,我很幸福。”
  
  中国有优秀的雕塑家,也有优秀的雕塑理论家,而乔迁是能够很好的兼顾两者的艺术家之一。
  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的他,现担任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雕塑》杂志栏目主持人、《中国雕塑年鉴》副主编等职务。他的作品曾入选国内外各类展览数十次。大多数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广泛收藏。
  自始至终,乔迁—直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我的创作就象我生活的态度,我在寂静中寻找人间和自然最美的和谐之音。我希望用作品完成自己的精神回乡之旅,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歌颂生命的尊严和魅力。”
  
  骏马之梦
  
  乔迁的工作室里,似乎连空气中都萦绕着艺术的气息。这里清新典雅,明净安逸。房间的一侧,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平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而现在他的工作台上,正搁置着一座即将完成的骏马雕塑。
  这是乔迁现阶段正在创作的一件艺术作品,名为《汉代的记忆》。这件作品中的马,英俊中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秀美中蕴藏着雄健的力量。据乔迁介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几乎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形成的。我通过这匹马来表达对汉代的印象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早期的时候,乔迁就开始钟情于中国的“骏马文化”。他在研究中国古代雕塑时发现,骏马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为成熟的艺术造型:秦有兵马俑,汉有“马踏飞燕”,唐有“昭陵六骏”。“骏马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乔迁认为骏马可以代表自己的艺术理想,便产生了创作骏马的想法,希望使中国骏马艺术获得新生。
  为了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乔迁不但仔细分析了中国历代以骏马为题材的造型艺术珍品,大量翻阅相关书籍,还曾多次奔赴欧洲观察西方的骏马艺术。他发现,中国的骏马艺术比较讲究整体的气象,带有英雄气质,而西方则讲究符合生物结构上的准确比例。于是,他吸收了中西方的骏马文化,并贯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2006年,乔迁创作了第一件“骏马”艺术作品
  “中华骏马”。这件作品吸收了秦、汉、唐等时期经典骏马艺术的造型优点,马的面部有秦马的英气,马鬃和马尾吸收了唐马华贵的特点,而姿态具有汉马的活力。同时他在马的结构方面,学习了古希腊骏马的准确比例。乔迁选取了马蓄力欲迈的瞬间,这样就有“势”的张力。这件作品健康、华美、刚毅,很恰当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被评为首届“2006年度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吉祥纪念标志”。
  “之后,我陆续创作了几件骏马作品来表现在不同的阶段对人、对社会,和对自己思想的认识。《中华骏马》表现了这个时代我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故乡》表现了我对心灵故乡的思念和追忆,《汉代的记忆》则诠释了我的一种文化观念。”
  
  诗意的追忆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长及其艺术气质的形成,都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乔迁的艺术之路也不例外。
  乔迁出生在蕴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徐州铜山县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里。他的生命之中渗透着艺术的基因,从小就展示出了自己对艺术的天赋,他自学成才,经常能创作出出人意料的作品。
  5岁那年,乔迁就梦想着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艺术家。他清晰地记得,有一天他用粉笔在自家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麻雀。虽然那时的他对艺术还很懵懂,但他就已经懂得先画出麻雀的轮廓,接而再描绘它的细部。看到自己画出的麻雀跃然于墙壁之上,栩栩如生,他欣喜若狂。
  6岁的时候,乔迁凭着自己的一幅作品参加了铜山县美术作品展。当时,他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而同时参展的都是有经验的前辈所创作的作品。流连于各幅作品之前,他认真地欣赏着,并已经可以区分作品的优劣。其中,一幅毛主席的肖像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仍记得,在那幅画中,人物的面部不但描绘出了受光面和背光面,还有互补色,比例和平衡掌握的也很到位。虽然儿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些专业的词汇,但他却可以领略到那幅画的出脱之处。
  这次美术展使乔迁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步伐。高考时,乔迁考入了淮阴师范学院,毅然选择就读美术专业,真正的专业化训练也由此开始。后来,他又顺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分别取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艺术本身没有界限。乔迁对音乐、诗歌,油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很喜爱,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乔迁认为,雕塑是实实在在的,占有空间,对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更强。因此他选择雕塑作为他的主要创作形式,并在后来参与了香港回归主雕《永远盛开的紫金花》、中华世纪坛主雕《中华千秋颂》的创作。
  在艺术创作中,乔迁信仰唯美。然而,他所理解的唯美绝不是唯美主义,而是他对真、善、美统一的认识。他曾经在自己的手记里写道,“我的审美理想是在11岁前后建立起来的,那时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和自然的村庄、河流、树木、月光奠定了我的美感,并从此成为我创作和审美的判断标准。无论我后来看了多少天花乱坠的书籍,我都未曾动摇过。”
  正是坚信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乔迁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雕塑作品,如《青青草》、《我七岁》、《醉》、《张蛋蛋与李花花系列》、《冯至先生》,《守望乡村》等。
  乔迁说,童年铸就了他一生的禀性,他的作品浸透着他童年纯真的心灵对自然和人性美的认识。“比如《七岁》这件作品,它表达了我对自己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体验。它就像是我塑造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历尽世事之后,看到它,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仍能回忆那时候的质朴纯真,仍能对生活充满了无穷的遐想。”《青青草》让每个有乡村经历的人想起了孩童时代,与哥哥或者姐姐在山坡上割草,或者稍大一点在那里畅谈;《失重》有着前卫小剧场话剧的意味,一种时空的错乱,和真正的“精神失重”;《青藏线》属于一份深夜的宁静和光芒,仿佛不同的人,怀揣着不同的梦想,一同前往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高原。
  
  艺术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2008年底,在得知奥巴马由平民奋斗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的传奇之后,乔迁很激动。他认为,从古至今,有两个人改变了“人看人”的历史。其中一个是武则天,她把男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踩在脚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个是奥巴马,他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弥合了人们的种族歧视心理。而只有跨越了性别、种族,人类才真正拥有文明,才能达到真正的进步。
  怀着这样的敬意,为奥巴马做头像的想法在乔迁的脑海中渐渐明晰。2009年初,乔迁和朋友商定,一同奔赴奥巴马的故乡肯尼亚基苏木的特盖洛村进行了一次还愿之旅。
  到达目的地之后,已经87岁的奥巴马的奶奶萨拉非常高兴,身体健朗的老奶奶热情地请他们到自家的小院参观,并带他们与自己收养的82个孤儿一起玩耍……萨拉听说乔迁想用奥巴马故乡的泥土做奥巴马的雕像,马上爽快地拿起小盆到院子里装上一盆土送给他。随后,乔迁用了奥巴马上任总统当天的一张照片为依据,花费5天做出了栩栩如生的雕像。看到这尊高39厘米、重约7.5公斤,与真人头像很接近的雕像后,老奶奶连说太像她的孙子了。
  乔迁将这件颇具意义的雕塑作品命名为《故土奥巴马》。他和朋友们商讨,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将它赠送给奥巴马,或者送给美国驻华的使领馆或驻中国的大型美资机构,从而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他们也可以销售这件雕塑,将所得的收入用来资助奥巴马奶奶萨拉在肯尼亚收养的孤儿,或帮助中国国内一些需要帮助的孤残儿童。
  乔迁认为,即使是语言、文字不同,即使是种族、民族不同,都已不是障碍。因为艺术不分民族、国界,艺术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美国回来不久,乔迁紧接着开始了他另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门巴族》。2009年,澳门特区政府特别邀请大陆、港澳台著名雕塑家创作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群雕,为澳门回归十周年主题活动《爱我中华艺术大展》创作参展作品。乔迁也在受邀之列,并且被澳门特区聘为活动的艺术委员。
  从5月份开始,乔迁就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门巴族》的创作之中。四个月后,高约两米,形象栩栩如生的雕像完成。雕像与另外55个民族群雕一起,由澳门特首崔世安揭幕,安装收藏在澳门森林公园,并成为澳门爱国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了增进两岸雕塑家的文化交流,乔迁还邀请了中国台湾雕塑协会秘书长李宝龙来到徐州进行《高山族》雕像的创作。通过两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及文化交流,促成了海峡两岸“共塑民族情”。生命中跳跃“爱”的音符
  “乔迁”并不是他的原名。出生时,父亲为他取名为乔霜晨,这源于毛主席的一句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十岁那年,父亲根据华国峰的一句话为他改名为乔继川。而6年后,他在高中入学时突然想到“乔迁”这个名字,于是在一分钟内决定改名为“乔迁”,并使用至今。
  生活中的乔迁是一个热爱生活,擅于捕捉美,情感上既坚强又脆弱的人。谈到艺术,他的眼睛会闪烁出迷人的光彩,看到美丽的事物,他会发自内心的感动。他的心态总是乐观向上,他的生命中总是跳跃着爱的音符。
  他在“文革”时期饱受磨难,家中生活贫困,曾经因为吃不上饭而吃过糠。直到初中一年级,他才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新衣服一条咖啡色的裤子。他曾经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受过很多苦难。然而,对于这些挫折,他并不在乎。
  “以前,有媒体说我是他们所接触的文化艺术界的人之中唯一一个谈到过去没有流泪的。我为什么要流泪呢?我很幸运。在那个时代,比我困难的,在困境中走过来的人有很多,他们一样很努力,但最终未必像我这样幸运。这个时候,我为什么还要怜悯自己的过去?挫折与否,都源于我的态度,我如何来看待走过的路。因为每件事对艺术家来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乔迁是坚强的。然而,他在情感上又是脆弱的。他有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这种发现使他常常被感动到流泪。“我有一次去西藏,车过了唐古拉山口,在下坡的时候我看到广阔的原野,连绵不断的山,阳光灿烂地从大片大片的云朵中斜穿下来,透出斑斑点点的金色,自己就禁不住哭出来了。车里面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但我控制不了自己。”
  艺术家和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爱了,恨了,或许就这样罢了。艺术家爱了,恨了之后,一定会借助于作品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有时会有一份感动萦绕在心头,直逼得我不得不做。这时候,我就会开始创作。”
  从怀有艺术梦想的五岁小男孩到现在优秀的艺术家,乔迁的艺术之路已经坚持了近四十年。然而,对待外界赋予的荣誉与光环,他却仍然保持着纯真与平和的心态。他认为,名誉和光环只是附属品,“我的成功在于,从小到现在,我一直努力在做我喜欢的艺术,而且达成了我的很多愿望。我的生活总是充满欢乐,总是心情开朗地对待人和社会。我很成功,我很幸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