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女”是章诒和《刘氏女》的主角,刘月影,一名杀夫犯。书名刻意模糊主角面目,是小说的特点,也是缺点。“刘氏女”可能藏在人群的任一角落,仿佛游魂;整个故事震撼人心,主角给人的印象却并不鲜活。这很像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故事结构,故事轰轰烈烈,每每意料之外,可人于其中,像是影子,没有五官,性格特征不显,内心想的什么是永远的秘密。在这层意义上,我倒觉出作者的诚实与高明——正如作者所言,艺术源于生活,却未必高于生活。面对吃不透的人心,你只能描述现象,却无法构建内在逻辑。
刘氏女是个符号。为了进城,稀里糊涂嫁给城里人,除患癫痫病,你记不住那男人任何特征。这不是刘氏女想要的生活。离婚不成,只能忍耐,久而久之,心生恨意。一次意外事故,动了杀夫之念,为此长期谋划,滴水不漏。事情做成,生活轨迹彻底改变,更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事情败露,改变的不止她自己,还有她的世界,——即使获释出狱,子不认母,情人离弃,她的世界不再有任何常人的逻辑,劳改队是她最后的归宿。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背景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南某地。这些因素并不重要。说到底,故事情节并不曲折离奇。但小说读得人憋屈,喘不过气来,比之作者写得吃力,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我记起读杨显惠《告别夹边沟》的感受。虽然两个故事性质完全不同,但有一点颇为一致:在无边的黑暗中,人性所能达到的极致。这正是作者试图传达的主旨。写小说的念头虽然产生于三十多年前,甚至付诸笔端,但引发作者非写不可的,还就是发生在不久前反映人性幽暗的“告密”、“卧底”文章事件。不平引起的激愤,超过对过往苦难的回忆。刘氏女的故事不过是一个载体,透过它,作者想让人们知道,在极端状态下,人性最本质的呈现样式:越过脆弱的道德底线,出卖(包括杀死)别人,保全自己。在此,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与普通民众的区别,前者更委琐,后者更干脆。小说中凡涉及前者的情节,皆与不断写告密信、患精神疾病有关。这是作品传达的更隐秘的信息。
在作者笔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与普通民众,有着同样的精神结构,前者来源于刘月影们,刘月影们是未受过教育的前者,唯一区别是多读书少读书——读书多少,与精神品质高低无关,毋宁说,读书多,精神问题反而更严重。能看透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或准确说,多少能看透这点的人,要么不愿意看透,要么不愿意表达。
如果仅止于此,我们顶多说《刘氏女》是一部可看的小说。小说并不显白的一条副线,是作者对刘氏女何以成为刘氏女的挖掘。刘氏女为改变生活状态作过许多努力,皆归于失败。囚犯刘氏女面对的一切狱规,使刘氏女只能成为犯人刘氏女。这里,规范成就了反向奖励——刘氏女不识字,否则,她也会像那些受过教育的囚犯一样,整天写告密信,最后疯疯癫癫。
这是一部悲剧小说,关乎极度状态下人的精神起源和品质。如果人类解决不了精神源头中存在的非人病根,刘氏女就会不断出现,她们就在你我身边,你我成为刘氏女也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