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往跳绳教材施教时的弊端
跳绳作为主教材在体育课堂出现,我们通常将跳绳教学内容做成单元,按部就班,从易到难,从慢到快。这种做法从理论上讲没有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时却行不通。因为:
10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点面教学的转换困难
一个班学生跳绳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连跳几百个不停,有的却一个跳不起来。如果整体教授,有的孩子“吃不饱”,有的孩子“吃不下”;分散练习的时候,围在老师周围的总是那些跳得好的孩子。越是跳得好越是愿意去表现,越是自信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跳得不好或者不会跳的孩子通常都会躲得远远的,从心理上就拒绝这个让自己很没面子的事儿。
20练习成效进步不同步,打击学生自信
跳绳对跳者本身的灵敏、协调、力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能一堂课就能完成从不会到会这一质的飞跃。由于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造成学生进步的速度不同步,有的学生几次练习没有达成目标,再看看旁边的同学都会了,就会出现失望情绪,练习热情就会顿减,从而放弃跳绳练习。
30学生个体太多,教师精力的分配困难
由于个体差异很大,跳绳时一对一的教学,效果最好。但手把手个别辅导面小量少,效率很低,课堂上几十个孩子,教师会有种分身乏术的感觉。
二、打破现有思维模式,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跳绳水平的提高实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提高,它需要的是不断重复的练习。这种单调的重复练习,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坚持下去呢?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定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课堂的潜在人力资源。合作的组织工作,我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节课:学会带跳绳、绑跳绳,了解跳绳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跳绳并自由发挥,进行跳绳练习。教师通过目测将学生分成四个等级,☆:跳绳动作协调,能自我控制节奏;√:会跳,但中途有垫跳;△:只能跳一两个;〇:完全不会跳。单从跳绳技术动作来讲,√△〇三类学生都有上升空间。
第二节课:按水平分组。采取异质分组,将一个班的学生根据摸底情况分成12个组,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担任组长,力求每组水平平衡。然后定目标,采取升级夺旗的方法〇→△→√→☆,每升一级就可以为本组赢得一面红旗,本组四人全部升级为☆,小组得一个奖杯。 第三节课:从本节课开始,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跳绳练习并随堂检测,贴红旗。让孩子们看到自己与别人的进步,起到促进、保温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布置场地、控制全局、发现问题、个别解决。
两个星期后,获得奖杯的小组超过半数。一个月后,每班从全班48名学生中挑选40名学生参加校跳绳比赛,参赛学生个个会跳,我所教4个班在全年级12个班中分别获得一、三、四、六名。
三、反思
跳绳单元如此安排后,教师上课比以前轻松了许多,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高,体育课不仅是学生练习跳绳的时间,而且是师生沟通的时间,学生在课间、午间等一切可能的时间自发地进行跳绳练习。于个人,跳绳可以升级,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有可能赢得红旗;于集体,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可以为本组争得荣誉(冠军奖杯)。这种短期目标激发的学习动力长时间地渗透到每一次的练习当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体会着个体对于集体的重要性,也体会着集体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喜悦。
1.凸显合作学习的特征,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不单纯是“你帮我”或“我帮你”的个人行为,而且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行动。我在跳绳学练小组的分组上采取的就是“异质分组”,将一个班的学生根据摸底情况分成12个组,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科学分组。每一组都注意到性别搭配、运动能力搭配、个性搭配,尽量做到12个组之间综合水平均衡。分组前,教师花了不少工夫,没有让学生自由组合,因为学生在自由组合时,往往会“合并同类项”,即水平差不多的在一起。这样的组合会拉大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好的更好(这当然不错),差的更差(这就不乐观了)。
(2)积极互助,分工合作。“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练习时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要求,强调个人责任感,各自的义务,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跳绳练习时,学生在合作中,〇、△学会技能,√、☆提高体能,并在练习中加强接触、增进了解,提高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每一个进步,都有别人在为他欢呼雀跃,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2.制定合作学习计划,正确评价引导成功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就是这种互动进行的保证者和组织者,因此要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培养合作技能。
从跳绳技术动作来看,从不会跳,到会跳一两个,从不能控制节奏的跳,到能控制节奏的跳,这是跳绳技术动作形成的必然途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会经历,只是时间快慢不同而已。将整个技术动作分成四段,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技术位置,就给了孩子们一个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易于达成的,而代表着目标达成的标志:“小红旗”适时的出现更加激励孩子们的练习热情。每次一下课,孩子们就扒在登记表前数着自己的组所得的红旗面数,因为每一次进步都能为集体争得荣誉,夺旗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将一个长段的技能形成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太极拳的教学,只有立足于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发展教与学过程中的合理性、科学性,才能实现太极拳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八式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先“点”即单个动作,再“段”即一式动作,最后“线”即全套动作的方法,递进教学。
1.单个动作
圆活性、柔和性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体现在单个动作时,要求身体姿势不能横平竖直,不能僵硬。教学时,笔者提出“圆”的概念,即单个动作定型,须感受到双臂抱着一个“圆”。如“搂膝拗步”这式的终止动作(以左侧“弓步搂推”为例):下肢成弓步,左脚在前;身体面向左侧;左手位于左胯前,右手于身体右侧前推。要体现这个动作的圆活性与柔和性,双臂必须撑开,不能紧贴躯干;手臂须成一定的弧度,不能完全伸直、僵硬,肘关节亦不能出现明显的角度。要检测是否达能到这样的效果,只需将双手掌心相对,查看两臂是否能形成一个斜着的“圆”。可借助呼啦圈,置于学生双臂之间,辅助感受。
2.一式动作
一式动作包括了该式的起、止动作及动作之间的过渡。除了须体现出太极拳单个动作的特点,还要表现出动作间过渡的圆活性、柔和性及连贯性。这便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动作的节奏要缓和,不能直来直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练习过渡动作时,除了体验过渡时的“圆”,亦要感受以腰为轴带动两臂运动的发力方法。如“云手”这式动作,其方法为:向左云,收右脚;向右云,出左脚;向左云,成左弓步;向右云,收左脚;向左云,出右脚;向右云,成右弓步。练习单个“云手”时,先引导学生尝试单个手臂的运动轨迹,即分别向外侧“画圆”,可借助呼啦圈练习“画圆”;接着协调两手臂所形成的“圆”,可借助两个部分重叠的呼啦圈尝试“画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由腰部发力转动,带动两臂“画圆”的发力方法,并通过接着的腰部转动,衔接下一个“云手”,从而贯穿整式动作。
5.全套动作
在单个动作及各式动作的基础上,学练全套动作,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八式太极拳的完整性,即整套动作的节奏平缓、顺畅,犹如行云流水般延绵不绝。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动作之间的过渡时间须相对一致,各起、止动作不能过渡地停滞。练习时,笔者先采取口令的方式,即以“1—4”的口令引导动作的速率,以强化学生的节奏感;接着,配合有口令的太极拳音乐练习,以增强学生的乐感,并为在无口令的太极拳音乐伴奏下演练,做好铺垫。
当学生能较熟练地“打出”一段式太极拳时,可指导学生结合吐纳气息的方式演示太极拳。如“起势”这式动作,在“左右手从体侧向上向前起,与肩同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吸气;在“双手下按至腹前,同时双腿屈膝下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呼气。通过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太极拳练习,能使学生感受到太极拳调身、调息、调心有机结合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对太极拳、太极文化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