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体育教学课务安排引发的思考

2011-12-29 00:00:00徐晓春
体育教学 2011年1期


  “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这里所言的“科学性”应该包括:科学的课务安排、科学的组织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但目前考虑多的仅仅是“课堂”——如何去组织?至于“课务安排”的合理性或科学性则很少涉及:那并非一线教师考虑的事,作为学校教务室的一项工作,早已安排妥当,作为教者也只能按部就班地执行。
  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节都安排“体育”课,这是诸多学校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样的课务安排其实并不科学,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在体育课上动不起来,影响学习、运动效果,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以“运动”为主的学科来说,在课务安排时更应注意其科学性、合理性。我们的建议是: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不宜安排体育课。原因阐释如下:
  1.上午第四节课不宜安排体育课是因为,饥饿状态下和饭前30分钟均不宜剧烈运动。现在有的学生早晨为了赶时间,早餐简单甚至不吃,这样到了上午10点左右或更早时间,就会产生饥饿感,而且这种感觉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更为强烈,在饥饿状态下学生根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为了应对“考试”只好硬着头皮,结果出现伤害事故(人在精力疲惫下极易发生伤害事故),个别学生甚至会在体育课上出现低血糖休克现象。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第四节课安排体育课也不科学。一般来说,剧烈运动后30分钟内进食,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因为人在激烈运动时,大脑皮质管理肌肉的神经中枢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兴奋感,以至减弱或抑制了大脑皮质其他部位的活动,使管理消化器官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因而减弱了肠胃蠕动并且减少了消化液的分泌。剧烈运动后由于血液多集中在四肢肌肉,因此消化器官血流量相对较少,也影响消化吸收能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消化功能才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如果剧烈运动后马上吃饭,一般都吃不香,且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也差,而且很容易得胃病(这也是目前诸多学生有胃病的原因),对于处在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对于目前特别是农村教育资源重组后,绝大多数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又不可能对第四课上了“体育”课学生进行更周到的服务:统一“开饭”时间,迟了就只能吃“闭门羹”。学生也明白运动后不能立马吃饭的道理,可是又不能饿着肚子,要么随着下课的铃声走向食堂,勉强吃一点。要么休息之后,到学校的小店购买临时用来充饥,却缺乏一定营养的方便面、面包等。我们学校有69个班,第四课有体育课班级相对较多,中午时间学校小店门口总是站满吃泡面的学生,小店也乐于为他们服务。长此以往,导致有些学生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2.下午第一节课也不宜安排体育课。我们的饮食习惯是中餐相对来说比较丰盛,较之早晚胃口也较大,胃“排空”时间相对较长,安排体育运动要尽可能间隔得时间相对长一些。因运动会抑制消化液分泌和消化系统的蠕动,运动时,全身肌肉的血液增加,胃及内脏的血液就会相对地减少,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影响新陈代谢,甚至造成慢性胃病。运动时胃肠的蠕动和肠系膜的牵扯会引起腹痛和不适感,这对身体和运动都是不利的,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下午第一节体育课时就有学生在慢跑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出现腹部不适感的现象。炎热的夏天,下午两点钟左右,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操场上热浪滚滚,下午的第一节“体育”课有时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学生乃肌肤之躯,不要说运动,就是集台整队,做做准备活动,几分钟时间,都会汗流浃背,几乎被晒晕。如果再进行具有一定负荷的运动,体质稍差的同学就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往往比较差,学生或坐或站,或树荫下或教室内(借故请病假)。此时教师也只能望天而叹。
  那么,如何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课务呢?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性”,体育课应安排在上午的第二、三课,以及下午的第二、三节课较为适宜,这样就能避开运动与饮食,运动与消化,运动与高温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地排除外界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都知道对于“人”,身体是第一要素,“健康第一”。只有在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去完成其他的事务,提高学习质量、生活质量。学生有了健康的身体,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如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高分”是得不偿失的。
  学校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学生,因此一切工作的安排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要打破“应试”教育阶段所谓“大学科”“小学科”之偏见,在课务安排上,要关注学科的特殊性。既考虑理论文化安排的“黄金时间”,又要考虑运动文化安排的科学性、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