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法规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但各级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
一、应急避险能力及其应急避险体适能的内涵
“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是人体在应急状态下机体保持有效行动(应对能力)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使之转危为安,包括认知水平、行动能力、心理状态、情绪调控能力等内容。其中很重要的是学生应具有应急避险的体适能。“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定义是:学生面对危险状态下的突发事件时,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来预防、消除或减弱突发事件(应急源)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而能转危为安或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当然还应有临危不乱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行动,努力改善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以保持有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构成要素是一个综合系统,按其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信念、行动和能力等方面全面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
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最佳途径
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两者间有许多重合和交叉的地方,归纳起来,都是通过知识、体能、技能的教学以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并且都注重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拓展体育教学理念,关注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提升,树立“关注健康,维护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教学理念;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有些应急避险内容的教学必须有全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内容和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内容、方法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学在内容上有着较多的一致性。体育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就是应急避险所需要的能力,如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体育教学发展的运动能力和应急避险所需的行动能力本质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运动的环境、方式的不同。从运动场馆转移到了大自然、社区、街道、建筑物中;从追求远度、高度、速度转移到处理问题的实效性;从追求健康转移到体现生命的力量和魅力中。因此,体育教学的理念也要有相应的改变:体育教学并不只看到“健康”,还要看到“生命”,一个个美丽的、鲜活的生命。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体育教学的理念,突破了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案例教学、情景化教学),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简敏,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J],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