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研究与例析

2011-12-29 00:00:00罗湘南
体育教学 2011年1期


  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从2004年广东肇庆到2010年浙江宁波,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连续举办了4届全国体育课展示活动(以下称为展示活动)。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上,第二届活动明确提出了“教学设计要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通过对4届展示课教案分析,有整体教学设计的案例分别占当届展示课总数的63%、81%、100%、100%,这说明教师课时教学的准备上从过去注重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步过渡到体现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上;教师在教学内容分析上,已经从注重单个内容的分析,逐步过渡到以运动技术形成过程为依据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上,占当时展示课总数的13%、10%、9%和35%(表1),显示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系统认识在逐步提高。但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对4届展示活动中全部展示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统计分析,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实例用发展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研究。
  
  一、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分析”的现状
  
  1.教材和教学内容概念不分
  教材本身谈的是“用什么教”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其中承载着教师本节课要传授的知识;教学内容谈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它体现的是教师对社会、课程和学生三个方面的需要所总结出来的要传授的知识。教材和教学内容是承载和被承载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分析中,很多老师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是混乱的,例如:多人多足竞跑这节课,该教师的分析表述为“教材分析: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素质,本课选择了多人多足竞跑为教材内容,并配用模仿口令操与音乐结合。该分析中,没有体现出教师要用“多人多足竞跑”这个教材要传递给学生“什么知识”的意图;“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素质”是该教材具有的基本功能:“配用模仿口令操与音乐结合”是教学手段的介绍。教学内容和教材是组成教学的两个重要要素,对基本概念的清晰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2.教学内容分析集中于特点、价值和功能三个方面
  体育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这是第2届展示活动对课程改革初期提出“淡化技能”教学理念的纠正。从连续4届展示活动的教案集中看出,教师在教学内容分析上,以运动技术展开教学的案例从第2届展示活动后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教师在对运动技术的分析中,仅仅局限于特点、价值和功能这三个方面,分别占当时总数的30%、38%、46%和70%(表1)。这个现象说明,教师对内容的分析还处于对教材的分析上;而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阶段教这个内容?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什么?教师在教学内容分析上还没有体现出来。这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长期教学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造成的。例如:健美操是初中女生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不仅能塑身美体,而且不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便于学生课余时间练习,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健美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对塑造优美的形体有显著作用(功能)。这样的分析并不能体现出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体现了教师对健美操这个项目的特点、价值和功能的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应该是建立在该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上,明确该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最后,教师围绕分析出的相关运动知识(陈述性)、运动方法和运动原理等知识点展开教学设计。
  
  3.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分析重视不够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对组成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从学生的起始点展开的系统分析,只有经过系统的分析,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基础,体会该类知识的逻辑性的同时进行有层次、有目的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指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准备水平等。在4届展示课中,大多数教案的分析都局限在对单个内容的分析上,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教师也没有具体的分析,更不用说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上对学生的起始点的分析。这就说明《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基本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但是,在第4届展示活动中,有4个教案在学习内容之间递进关系上做了相关的描述。例如: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是二年级跳跃教材的一项内容,它既是一年级“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又是今后学习蹲踞式跳远的基础。这说明教师在分析学习内容的认知理论上还拥有一定的基础,但这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分析还带有以教材的难易程度为主的制定单元计划的味道。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理论上给出指导,以便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的要素
  
  教学内容分析要素包括(图1):教学需要分析、水平目标分析、动作结构特点分析以及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得出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以下以投掷项目为例进行阐述。
  1.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要素之一,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完成教学目的的载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了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投掷项目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田径运动田赛类别之一。其动作结构由握持器械、助跑(滑步或旋转)、最后用力与维持平衡四个技术部分组成,它们的技术原理相同,从形式上分为“长投”和“短投”两种。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投掷项目所涉及的相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课程本身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也是组成不同水平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得出,选择投掷项目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本身的需要。
  2.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在各个水平目标上已经提出了“学生学完后将知道什么或会做什么”,那么,作为教学设计者来说就要依据各个目标分析“学生要学什么”,这就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这就确定了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必要性。《课程标准》在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中,水平目标是以“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递进的形式设置的。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在动作技术学习的安排顺序是:首先要进行单个的动作学习,然后是组合动作的学习,其次是技术的学习,最后是技能的形成。
  3.运动技能结构特点分析
  从表2可知,不同项目或技术环
  节体现不同的技能分类,但这三种分类具有交叉性。如投掷项目(序列技能)就包括助跑(连续技能)、投掷(分立技能)与维持平衡(分立技能)等。从教学上来讲,学生在投掷项目上的学习是在综合“助跑、投掷和维持平衡”等不同复杂程度的技能;而每个分立技能对整个投掷技能的学习都起到了必要性的先决条件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序列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开始时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技能任务的单个动作上,经过大量的练习,他们就能够把这些分离的单个动作要素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复杂的连贯动作,最后形成技能。结合学生自身动作发展和动作技能分类得出,运动技能领域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动作发展为基本依据,在运动技能的分类的条件下,综合分析组成各个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可以按照学习者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把组成各个运动项目的相关分立技能、序列技能和连续技能三类分别安排到相应水平作为教学内容。
  4.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
  由于在以往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更多依据是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体质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的经验,并不能从实质上证明这个“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更多的是依照自己的经验或传统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来确定。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需要有什么基础?教师还不能找到具有实证性的依据。动作发展研究对体育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对基本动作的诊断作用。依据动作发展研究对学生动作发展起始能力的分析,不仅确定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也为教学内容分析指明了方向。例如:学生群体在序列技能投掷沙包中,其各个分立技能的起始能力表现为:学生群体在6岁阶段已经“会”做出“侧向投掷”、“异侧臂伸展”、“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和“鞭打”等分立动作;而“引臂”、“助走或助跑”、“转髋”分别在5-6岁、"7-8岁和8-9岁达到了50%以上,形成了该动作技术学习的起始能力。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学生群体在水平1的教学内容是“引臂”单个动作的学习;水平2的教学内容是以“助走或助跑”上、下肢协调的学习为主;水平3的教学内容是以“转髋”技术学习为内容。在确定此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以递进的形式形成各水平的单元教学计划,例如:水平1“上肢动作形成”学习内容,可以选择以“基本部位操”、“不同方向的举”、“不同方向的摆”、“不同方向的绕和绕环”、“韵律操”、“各种姿势的投掷”、“持轻物投掷一打纸炮”和“沙包掷远”等教材构成单元教学计划。
  
  三、结论
  
  1.目前,教师在分析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理论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和课程理念不能很好落实等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无法明确应该“教什么”,那就无法去设计教学策略,制作适当的媒体或进行评价。因此,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要对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建立正确的概念、要以学生为基础。
  2.大肌肉群的动作发展规律作为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依据之一,它对组成不同的序列技能的分立动作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由于人类动作发展与知觉和认知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教学内容分析的过程还需要关注知觉和认识对动作发展的影响。只有对学生群体的起始能力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后,教师依据研究结果结合相关教学理论,才能分析出适合各个水平段的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分析在操作中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教学需要的分析是教师基于现有的教学理论上,依据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提炼的过程;其次,水平目标分析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分析和落实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再次,是针对动作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的相关理论分析,属于体育教学的基础理论,是教师必须了解的内容之一;最后,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属于成果性经验介绍,教师在分析过程中可以直接查找并引用相关研究成果。为了结合实际展开教学,教师自己可以针对本校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资料汇编,2006.11
  [2]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聚焦体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优秀展示课教案集,2010.11
  [3]学校体育大辞典[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12
  [4]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5]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杜,2008
  [6]樊江波,徐仲书,小学投掷类教学内容的分析与选择[J],体育教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