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规范、精炼、准确表述与呈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体育课)课时教学目标呢?表述与呈现的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又是如何实施科学化操作呢?这两个基本问题一直是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困惑与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如何表述与呈现初中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若干种方式,以引起同行关注与讨论。
一、何谓体育课时目标
当我们提出体育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方式这个重要命题时,首先要强化理解什么是体育课时目标?所谓体育课时目标,就是在每课时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课前预定的标准,再通过体育课全过程的教、学、练、思、评五个环节活动,检查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这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真实体现,是教师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体育课质量评价的依据。
二、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方式问题简析
1.观念陈旧落后
如,有的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和表述呈现方式时,还是用过去老的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作为体育教学基本任务。观念陈旧落后,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与干扰,这是不符合初中体育课时目标制定要求的。
2.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如,一位教师制定初一年级快速跑第1课时目标如下:第一,通过本课学练促进学生体质增强;第二,使学生掌握短跑技术;第三,培养意志品质。这位教师明显暴露出所制定课时目标大而空,虚而不实,教师无法实施操作。
3.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
如一位教师制定初二年级武术组合拳第1课时目标如下:第一,通过教学,学生能积极、主动、认真参与到武术学练中,提高参与能力。第二,学会并掌握组合拳1-6动作。第三,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防止疾病能力。第四,在体验进步与成功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第五,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这样的课时目标范围多而全,全而深,通过一节课教学根本无法操作与达标。
4.表述与呈现的课时目标杂而偏
“杂”:如,在同一教学内容同一节课的目标中,混杂了多种内容的目标。例如,“初步掌握头顶球技术,了解头顶球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是把认知类与技能类目标混淆在一起表述呈现。“偏”:有的课时目标,不是偏向于运动技能,就是偏向于情意表现。如:通过情境游戏,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对活动浓厚兴趣,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游戏的态度和行为。这样的课时目标缺乏运动技能主线,偏向于情感类目标。
5.课时目标乱而空
“乱”:主要是表述时行为主体混乱。总共几条目标,一会儿用学生口吻,一会儿又变成教师口吻。“空”: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时比较抽象和空泛。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样课时目标比较空泛。表述呈现得不明确、不具体,教师就不知道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学生也不知道要完成什么目标。
上述五种课时目标表述与呈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纠正,使体育课时目标的表述更加科学、规范、适用。
三、制定体育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方式的原则与要求
1.体现课标准精神
一定要紧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五个具体目标以及各门学科都有要实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具体目标。
2.规范准确,简明扼要
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方式,语言准确精炼,通俗易懂,难易适度,主次分明。如运动参与目标,就应该根据单元中不同课时,表述呈现出递进循环向上的运动参与目标。
3.明确具体,易于操作和检查
体育课是教师教、学生学,预设目标和最终达成目标的一致性。所以课时目标必须以此为依据设计。要明确具体,容易操作,利于检查。
4.难度适宜
课时目标应难度适宜,可实现。要适合学生实际,通过积极努力,就能达到,因为这样的目标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可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如果目标太低,学生体验不到挑战性,无法激发动机;目标太高,又无法实现,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降低动机水平。
5.便于测评与记录
课时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测评、可用语言加以描述和可用文字加以记录的。具体、可测评、可记录的目标,才能有助于导致积极主动而有效的行为,有助于量化检验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助于对结果评价。
6.师生共同定标
学生与教师共同制定课时目标,提高学生责任感和积极性,发挥学生达标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如在长跑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制定耐久跑距离与时间。这样体现了学生主体意愿与个体差异。
7.科学分层
课时目标表述应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使其能达到共性要求,也就是通常说的下线,这个下线是保证大家都能“吃得饱”,这个最低线是体育教学最基本要求,应该能使90%至95%学生都能完成。但是好的课时目标,还要关注学生不同差异,适当考虑“吃不消、吃不饱”学生的需求,表述呈现时应有下线、中线、上线分层课时目标。
8.突出单元构建思想
课时目标制定是依据学段、学年、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制定的,突出单元目标制定课时目标是关键,课时目标的来源是单元目标的分解与细化,而不是脱离单元目标来制定课时目标。
四、初中体育课时目标表述基础方法
根据初中教学内容特征,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呈现由四大基本要素组成。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是指参与学习行为的学生,而不是预设学习结果的教师。合适的初中课时目标,是教师为学习者制定的。所以规范课时目标表述应是“学生能够(应该、完成)……”尽管在书面表述时经常省略“学生”二字,但不应忘掉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如能做出、模仿、比较、记住、说出、复述、掌握、接受、配合、参与、练习、帮助、评价自己和他人等。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特定的条件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游戏……”、“练习3次后……”或“小组看图讨论后……”等。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基本水准,用以衡量或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如“说出5种……项目”或“会三种……方法”等。
以上四点在具体表述时,为了简明扼要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主要表述动作行为和表现程度两个方面,如“能观察和评价同伴蹲踞式跳远动作”、“会说出蹲踞式跳远动作技术环节等。”
五、初中体育课时目标表述建议
(1)课时目标一般不要用学习目标代替。例如出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短跑能力”等行为主体弄错的现象。
(2)表述课时目标时,一般以2-4个效果目标为宜,做到灵活性与约束力相结合,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评价性相结合,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3)将每课时目标表述清楚。如第一种方法:初一年级(水平四)课时教学目标,可放在教案首位,这样可以突出课时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的思想。第二种方法:先写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情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4)不要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混在一起。如“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学生”等。
(5)继承优秀传统的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方式,开拓创造新的课时目标表述呈现方式,做到既体现《课标》精神,又适合学生实际的课时目标,这是体育教学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之一,值得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和研究。
六、初中体育课时目标常用行为动词表述举例
(1)认知类方面行为动词,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记忆层次。如:说出、知道、了解等。第二,理解、领悟层次。如:理解、领悟、懂得等。第三,应用层次。如:应用、区分、评价、描述等。
(2)运动技能类方面的行为动词,依照学生掌握技能的规律,可分为:第一,动作泛化层次。如:学习、复习、改进提高、巩固等。第二,动作分化层次。如:运用、掌握、做出、学会等。第三,动力定型层次。会练、会评、应用、模仿等。
(3)心理健康方面的行为动词,依据学生情感目标的递进,可分为:第一,接受层次。如:乐意、参与、具有等。第二,兴趣倾向层次。如:展示、树立、关爱、尊重等。第三,态度表现层次。如:克服、关心、体验等。
(4)身体健康类方面的行为动词,如:发展、学习、完成、从事、促进、提高、增强、控制、进行、利用等。
(5)社会适应类方面的行为动词,如:培养、提高、具有、关注、促进、知道、达到等。
七、初中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表述示例(见表1)
参考文献:
[1]嵇明海.有效教学——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