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今天是宁波市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篮球比赛的第一天,这场是男子乙组的比赛,参赛队员都是1999年以后出生的小学生。比赛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片段:A队大比分领先,当B队进攻时,队员A1防守B1,B1在运球急起时因自身重心不稳而滑倒在地上,A1想上前去把B1扶起来。刹那间,一个谩骂的声音从球队席迅速传到A1的耳边:“A1,你还愣着干什么,不用管他,赶紧上去防守啊!”A队教练瞪着眼睛说。A1无意识地停顿了一会,脸上的表情十分木讷。随后,他慢慢地退到了自己的防守位置。
思考一:教练的严训会不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教练的言语和行为处事,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案例中,从学生的角度讲既表现了学生的童真,又展现出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与此相对比的是教练的随口谩骂和激动的表情,这一现象势必给学生留下久久难以磨灭的阴影。案例中的这种现象虽已是竞技比赛的“潜规则”,但假如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看待?
笔者认为:教练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对待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将会带来严重的阻碍。
思考二:“教练”该不该学习“教师”的教学模式
分析:本次比赛各个球队的教练多数是体育教师,那么教练与教师将如何定位呢?作为教练,为了提高队员的运动水平,为了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在赛前只能压制着队员进行刻苦训练。有时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他们急躁的心很难平静下来。因此,从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常常使学生感到惧怕,就如老鼠听到猫叫声一般。与此对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恨铁不成钢的现象,但是教师在“师德”的框定下,总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总会回头去思考学生的优点,从而化解心中的矛盾。
在实践中,教练该不该学习教师的教学模式呢?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竞技比赛中,不管是教练还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都应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呵护学生、引导学生。作为教练应当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并且在训练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带着享受的心情融入训练,让学生明白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促进学生的自主训练。总之,最重要的是应当把学生的“心”呵护好,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315300)
[点评]:教师作为教练员指导学生的业余训练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文章案例中出现的情况,不仅是在篮球比赛中存在,在其他项目的比赛中还会存在,本文虽然进行了一些思考,但我们还是想得到更广大老师对于此类情况的看法。